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基于传播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绪论第11-35页
    一、研究对象、基本概念、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6-25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述评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问题研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网络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第29-32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方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创新点第32-33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第33-35页
第1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的关系第35-53页
    一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35-36页
    二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的关联性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传播的内在契合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模式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特征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传播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第44-45页
    三、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溯源第45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的实质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溯源第51-53页
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的传播学透视第53-74页
    一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说第53-54页
    二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构成要素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基本特征第58-60页
    三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0-7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反思与选择环节---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与艺术性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整合与内化环节---依受众特点的介体选择针对性弱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外化与践行环节---涵化与反馈机制不完善第70-74页
第3章 受众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第74-86页
    一、受众理论概说第74-77页
    二、大学生受众心理需求的基本表征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选择性心理强烈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逆反心理突出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从众心理明显第79-80页
    三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优化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发挥受众的主体作用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引导受众心理的情感体验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受众群体特有效应理论的运用第83-86页
第4章 把关人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授第86-105页
    一、把关人理论概说第86-88页
    二、把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性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提高信息的价值度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适应大学生的选择性心理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形成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和环境第89页
    三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“把关”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对接受内容的把关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对接受方式方法的把关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对接受思维方式的把关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对接受环境的把关第93-94页
    四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者优化—以辅导员为例第9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辅导员在接受中的“把关”作用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辅导员传授能力提升的素质要求第95-10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辅导员职业“把关”能力提升的平台建设第101-105页
第5章 议程设置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第105-115页
    一、议程设置理论概说第105-106页
    二、议程设置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设定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议程设置理论对接受客体设定的意义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议程设置有助于接受客体的导向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议程设置有助于接受客体的调控第108页
    三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优化第108-1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议程维度的精选与设置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议程真实维度的督察与澄清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议程时效、冷热维度的把握与调节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“微议程”设置的丰富与发展第112-115页
第6章 培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第115-127页
    一、培养理论概说第115-116页
    二、培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介体运用启示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大众传媒对受众价值观形成的培养涵化影响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重视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价值观的影响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实现接受介体多样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第117-118页
    三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介体优化第118-1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作用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注重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开发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注重发挥多种教育手段的协调作用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重视网络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第124-127页
第7章 反馈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第127-143页
    一、反馈理论概说第127-128页
    二、反馈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的影响第12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反馈有利于对接受活动的控制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反馈决定接受过程调节的实现第131-132页
    三、反馈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第13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反馈理论在接受过程中运用的原则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接受前置反馈机制建设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接受中程反馈机制建设第136-13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接受后继反馈机制建设第139-143页
结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的进一步思考第143-146页
    (一) 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主导权第143-144页
    (二) 实现传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第144-145页
    (三) 重视传播语境的转换新特点第145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52页
后记第152-153页

论文共1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血红素加氧酶1/一氧化碳、氢气和多壁碳纳米管调节的侧根发生
下一篇: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系统研究--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