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词表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43页 |
1.1 侧根发生研究进展 | 第15-24页 |
1.1.1 侧根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| 第15页 |
1.1.2 侧根发生的激素调控 | 第15-20页 |
1.1.3 侧根发生中细胞周期基因的调控模式 | 第20-23页 |
1.1.4 结语 | 第23-24页 |
1.2 胁迫诱导的形态学响应 | 第24-27页 |
1.2.1 胁迫诱导的形态学响应具有普遍性 | 第24-25页 |
1.2.2 胁迫诱导的形态学响应中的信号转导模式 | 第25-26页 |
1.2.3 结语 | 第26-27页 |
1.3 植物过氧化氢的生物学功能与信号转导网络的研究进展 | 第27-29页 |
1.3.1 H_2O_2的信号转导网络 | 第27-28页 |
1.3.2 H_2O_2与一氧化氮信号的互作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 | 第28-29页 |
1.3.3 结语 | 第29页 |
1.4 植物一氧化碳的信号转导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| 第29-32页 |
1.4.1 植物CO的合成与降解机制 | 第29-30页 |
1.4.2 CO信号参与调节植物生理过程的机制 | 第30-31页 |
1.4.3 CO信号参与其他信号分子的互作机制 | 第31页 |
1.4.4 结语 | 第31-32页 |
1.5 植物一氧化氮信号的主要功能与研究进展 | 第32-35页 |
1.5.1 植物中NO的合成与降解机制 | 第32-33页 |
1.5.2 NO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 | 第33-34页 |
1.5.3 结语 | 第34-35页 |
1.6 氢气在动物体内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| 第35-38页 |
1.6.1 氢气的来源 | 第35页 |
1.6.2 氢气的生物学功能 | 第35-37页 |
1.6.3 氢气调节生物学功能的具体机理 | 第37页 |
1.6.4 结语 | 第37-38页 |
1.7 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| 第38-41页 |
1.7.1 纳米技术概述 | 第38页 |
1.7.2 纳米生物材料的基本类型与应用 | 第38-39页 |
1.7.3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 | 第39页 |
1.7.4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与对策 | 第39-41页 |
1.8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41-43页 |
第二章 本研究的工作假说与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番茄血红素加氧酶1介导过氧化氢诱导的侧根发生 | 第45-6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3.1.1 主要试剂 | 第47页 |
3.1.2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| 第47页 |
3.1.3 总RNA提取与cDNA第一链合成 | 第47-48页 |
3.1.4 引物设计与荧光实时定量PCR | 第48页 |
3.1.5 HO活性和CO含量测定 | 第48页 |
3.1.6 CO水溶液制备 | 第48-49页 |
3.1.7 H_2O_2含量测定 | 第49页 |
3.1.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_2O_2含量与分布情况 | 第49页 |
3.1.9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9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9页 |
3.2.1 H_2O_2和haemin对番茄侧根发生和SlHO1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2.2 HO1/CO系统介导H_2O_2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51-53页 |
3.2.3 HO1/CO信号系统可能位于H_2O_2信号下游 | 第53-54页 |
3.2.4 HO1/CO信号系统介导H_2O_2对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表达的调控 | 第54-56页 |
3.2.5 NaCl诱导的HO1基因表达和侧根发生依赖于H_2O_2信号 | 第56-59页 |
3.3 讨论 | 第59-63页 |
第四章 油菜血红素加氧酶1介导NaCl和PEG诱导的侧根发生 | 第63-7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6页 |
4.1.1 主要试剂 | 第64-65页 |
4.1.2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| 第65页 |
4.1.3 CO水溶液制备 | 第65页 |
4.1.4 总RNA提取与cDNA第一链合成 | 第65页 |
4.1.5 引物设计与荧光实时定量PCR | 第65页 |
4.1.6 HO活性和CO含量测定 | 第65页 |
4.1.7 吲哚乙酸含量测定 | 第65-66页 |
4.1.8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6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6-75页 |
4.2.1 低浓度NaCl和PEG诱导油菜侧根发生和BnHO1基因表达 | 第66-69页 |
4.2.2 BnHO1基因表达介导NaCl和PEG诱导的油菜侧根发生 | 第69-70页 |
4.2.3 BnHO1基因的诱导表达是油菜侧根发生的早期信号事件之一 | 第70-72页 |
4.2.4 BnHO1可能是生长素的下游信号媒介 | 第72-75页 |
4.3 讨论 | 第75-79页 |
4.3.1 BnHO1: NaCl和PEG诱导的侧根发生过程中的信号 | 第75-77页 |
4.3.2 BnHO1基因与生长素可能的互作机理 | 第77-79页 |
第五章 氢气介导萘乙酸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:一氧化氮依赖的过程 | 第79-101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1-83页 |
5.1.1 主要试剂 | 第81页 |
5.1.2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| 第81-82页 |
5.1.3 富氢水的制备 | 第82页 |
5.1.4 氢气含量测定 | 第82页 |
5.1.5 NO信号检测 | 第82-83页 |
5.1.6 硝酸还原酶和硫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测定 | 第83页 |
5.1.7 总RNA提取与cDNA第一链合成 | 第83页 |
5.1.8 引物设计与荧光实时定量PCR | 第83页 |
5.1.9 吲哚乙酸含量测定 | 第83页 |
5.1.10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83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3-97页 |
5.2.1 H_2诱导的侧根发生是普遍现象 | 第83-85页 |
5.2.2 HRW和NAA促进番茄侧根发生和H2释放 | 第85-87页 |
5.2.3 H_2介导NAA诱导的侧根发生 | 第87-88页 |
5.2.4 NO清除剂cPTIO逆转了H_2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和NO含量积累 | 第88-90页 |
5.2.5 硝酸还原酶催化产生的NO介导H_2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90-92页 |
5.2.6 硝酸还原酶催化产生的NO介导H_2诱导的番茄侧根原基发生 | 第92-94页 |
5.2.7 H_2对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| 第94-95页 |
5.2.8 NR催化产生的NO介导H_2诱导的侧根发生的遗传学证据 | 第95-97页 |
5.3 讨论 | 第97-101页 |
5.3.1 内源H_2作为下游信号分子介导NAA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97-98页 |
5.3.2 NR催化产生的NO是H_2的下游信号分子 | 第98-101页 |
第六章 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番茄侧根发生作用的初探 | 第101-115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2-103页 |
6.1.1 主要试剂 | 第102-103页 |
6.1.2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| 第103页 |
6.1.3 NO信号检测定 | 第103页 |
6.1.4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| 第103页 |
6.1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103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03-112页 |
6.2.1 MWCNT对番茄侧根发生的诱导作用具有浓度效应 | 第103-105页 |
6.2.2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番茄侧根发生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6.2.3 生长素可能不涉及MWCNT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106页 |
6.2.4 HO1可能不涉及MWCNT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106-107页 |
6.2.5 NO清除剂cPTIO抑制MWCNT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107-108页 |
6.2.6 NO清除剂cPTIO逆转MWCNT诱导的NO积累 | 第108-110页 |
6.2.7 NR抑制剂Tg对MWCNT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的逆转作用强于NAME | 第110页 |
6.2.8 Tg抑制MWCNT诱导的NR活性提高和NO积累 | 第110-112页 |
6.3 讨论 | 第112-115页 |
6.3.1 MWCNT诱导番茄侧根发生 | 第112-113页 |
6.3.2 NR催化产的NO可能介导MWCNT诱导的番茄侧根发生 | 第113-115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19页 |
7.1 全文结论 | 第115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15-116页 |
7.3 全文讨论与展望 | 第116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5-157页 |
附录 | 第157-159页 |
致谢 | 第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