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系统研究--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前言第12-36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断块油气藏的定义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理论综述第14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油藏成藏期次研究现状和发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完成工作量第31-33页
    1.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主要成果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34-36页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36-47页
    2.1 区域地质特征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质背景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勘探开发简况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构造特征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地层划分和层序单元划分第40-45页
    2.2 石油地质基本条件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油源条件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储层条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盖层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储盖组合第46-47页
第3章 红山嘴油田油气藏特征和成藏条件第47-70页
    3.1 原油基本物性特征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原油密度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原油黏度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原油含蜡量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凝固点第49-51页
    3.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原油族组成特征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第54-55页
    3.3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第55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饱和烃气相色谱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β-胡萝卜烷分布特征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原油甾烷、萜烷类生物标志特征第58-64页
    3.4 原油分类第64-65页
    3.5 成藏条件研究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昌吉生油凹陷是油源中心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储集类型丰富,储存空间多样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输导体系多样,多向运移第68-70页
第4章 红山嘴油田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藏成藏关系研究第70-95页
    4.0 红山嘴油田地层水特征第70-72页
    4.1 地层水特征与油气成藏第72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矿化度和水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钠氯系数(rNa/rCl)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变质系数(rCl-rNa)/rMg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脱硫系数(rSO_4x100/(rCl+rSO_4)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碳酸盐平衡系数(rHCO_3+rCO_3/rCa)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第84-87页
    4.2 油气运移示踪第87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油气运移研究的原理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研究区含氮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研究区红山嘴油田油气运移方向第91-95页
第5章 油气的输导体系和运移聚集研究第95-122页
    5.1 输导格架的分类第95-97页
    5.2 断裂型输导体研究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断裂输导体研究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断裂发育期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断层封闭性研究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水化学特征与断层封堵第99-103页
    5.3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断裂控制圈闭的形成与分布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断层幕式活动期与油气运聚期的匹配关系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第106-107页
    5.4 不整合型输导体系研究以及对油藏的作用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不整合的发育及分布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不整合对油气的运聚作用第109页
    5.5 相控输导特征分析以及对油藏的作用第10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沉积相变化特征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沉积相类型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14-122页
第6章 油气成藏规律和模式研究第122-157页
    6.1 石炭系油藏成藏规律和特征第122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石炭系成藏特征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石炭系成藏规律第126-131页
    6.2 三叠系油藏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第131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三叠系油藏成藏特征第13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三叠系油藏成藏规律第137-139页
    6.3 侏罗系油藏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第139-14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侏罗系油藏成藏特征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第142-146页
    6.4 白垩系油藏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第146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白垩系油藏成藏特征第146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白垩系油藏成藏规律第148-149页
    6.5 红山嘴油田成藏模式第149-157页
第7章 主要结论第157-159页
致谢第159-160页
参考文献第160-169页
附录第169页

论文共1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传播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
下一篇: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荧光探针与其供体药物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