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8页 |
1.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2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35页 |
2.1 猕猴桃叶斑病的种类与病原鉴定 | 第17-18页 |
2.2 多主棒孢菌(Corynespora cassiicola)所致病害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3 棒孢菌的分类地位 | 第19-21页 |
2.4 多主棒孢菌的危害与寄主范围 | 第21-25页 |
2.5 多主棒孢菌的产孢及生物学特性 | 第25-26页 |
2.6 多主棒孢菌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机制 | 第26-30页 |
2.7 棒孢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 | 第30-31页 |
2.8 寄主对多主棒孢菌的抗性 | 第31-32页 |
2.9 棒孢叶斑病的防治现状 | 第32-35页 |
3. 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3.1 猕猴桃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 | 第35页 |
3.2 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35页 |
3.3 猕猴桃褐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和毒素基因检测 | 第35页 |
3.4 猕猴桃褐斑病的发生状况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| 第35-36页 |
3.5 猕猴桃品种对猕猴桃褐斑病的抗病性评价 | 第36页 |
3.6 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控技术研究 | 第36页 |
4. 技术路线 | 第36-38页 |
第二章 猕猴桃褐斑病病原鉴定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8-60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5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8-42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42-45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7页 |
2.1 症状观察 | 第45页 |
2.2 菌株的分离、纯化及形态特征 | 第45-47页 |
2.3 致病性 | 第47-48页 |
2.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48-49页 |
2.5 供试菌株的ISSR分析 | 第49-57页 |
3. 讨论 | 第57-60页 |
3.1 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鉴定 | 第57-58页 |
3.2 褐斑病菌的ISSR分析 | 第58-60页 |
第三章 猕猴桃褐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60-78页 |
1.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5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60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60-61页 |
1.3 菌丝生长因素的测定 | 第61-62页 |
1.4 产孢方法的探索与优化 | 第62-63页 |
1.5 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| 第63-65页 |
1.6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| 第65页 |
2.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5页 |
2.1 菌丝生长因素的测定 | 第65-69页 |
2.2 产孢条件的探索与优化 | 第69-71页 |
2.3 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| 第71-75页 |
2.4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| 第75页 |
3.讨论 | 第75-78页 |
第四章 猕猴桃褐斑病菌致病因子及毒素基因检测 | 第78-9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8-82页 |
1.1 材料 | 第78-79页 |
1.2 方法 | 第79-8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2-88页 |
2.1 C.cassiicola粗毒素的致病性 | 第82-83页 |
2.2 猕猴桃桃褐斑病菌Cas基因的扩增及序列提交 | 第83-84页 |
2.3 猕猴桃桃褐斑病菌Cas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| 第84-85页 |
2.4 产毒条件 | 第85-87页 |
2.5 毒素的热稳定性 | 第87页 |
2.6 C.cassiicola在离体叶片上的致病性 | 第87-88页 |
3 讨论 | 第88-92页 |
第五章 四川地区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| 第92-110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92-95页 |
1.1 材料 | 第92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92-95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95-106页 |
2.1 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 | 第95-97页 |
2.2 猕猴桃褐斑病的时间流行动态 | 第97-103页 |
2.3 分生孢子散发定量化研究 | 第103-105页 |
2.4 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越冬场所研究 | 第105-106页 |
3.讨论 | 第106-110页 |
3.1 四川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| 第106-107页 |
3.2 猕猴桃褐斑病田间流行动态 | 第107-108页 |
3.3 田间孢子散发的定量化研究 | 第108-110页 |
第六章 猕猴桃资源对褐斑病的抗性评价 | 第110-122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110-113页 |
1.1 称猴桃资源材料 | 第110-111页 |
1.2 供试病原菌 | 第111-112页 |
1.3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| 第112页 |
1.4 人工离体接种鉴定 | 第112-113页 |
2.结果与分析 | 第113-118页 |
2.1 田间抗性评价 | 第113-115页 |
2.2 室内离体抗性鉴定 | 第115-118页 |
2.3 室内和田间抗性相关性 | 第118页 |
3. 讨论 | 第118-122页 |
第七章 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控研究 | 第122-132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122-126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122-124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124-126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126-130页 |
2.1 防治猕猴桃褐斑病植物成分的筛选 | 第126-128页 |
2.2 防治猕猴桃褐斑病化学药剂的筛选 | 第128-130页 |
3. 讨论 | 第130-132页 |
第八章 研究结论 | 第132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