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数学论文

基于ACT-R理论的“数列”教学设计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言第13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高中数列知识的地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数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14-15页
    1.2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思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计划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-19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结构第19-21页
第2章 文献综述第21-30页
    2.1 文献收集途径第21页
    2.2 ACT-R理论研究综述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理论介绍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-26页
    2.3 数列教学的研究综述第26-28页
    2.4 文献评述第28-29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29-30页
第3章 研究设计第30-34页
    3.1 研究的对象第30页
    3.2 研究的目的第30-31页
    3.3 研究的方法第31页
    3.4 研究的工具第31-32页
    3.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数据的收集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数据的整理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数据的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3.6 研究的伦理第33页
    3.7 小结第33-34页
第4章 ACT-R理论对“数列”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第34-41页
    4.1 复杂知识简单化第34页
    4.2 知识的程序化讲解第34-35页
    4.3 精致的练习第35-36页
    4.4 ACT-R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七个原则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直观化原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程序化原则与简单化原则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主动性原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反思性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匹配性原则与适度性原则第38-40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40-41页
第5章 基于ACT-R理论的“数列”单元教学设计第41-61页
    5.1 “数列”单元教学设计中三个要素分析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教材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课标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学情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5.2 教学设计第48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单元目标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课程地位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逻辑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教学策略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设计反思第58页
    5.3 具体的教学计划与实施建议第58-60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60-61页
第6章 教学实验第61-99页
    6.1 实验的目的第61页
    6.2 实验设计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研究假设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被试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材料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自变量:教学设计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因变量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控制变量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实验设计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8 研究工具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9 数据处理第62-63页
    6.3 实验过程第63页
    6.4 实验的结果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ACT-R理论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ACT-R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对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第66-70页
    6.5 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第70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等比数列第79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87-94页
    6.6 一线教师对实验效果的反馈第94-98页
    6.7 小结第98-99页
第7章 结论与思考第99-104页
    7.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基于ACT-R理论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基于ACT-R理论的教学设计能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第99页
    7.2 对ACT-R理论下“数列”教学设计原则的改进建议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直观化原则的改进——适度的新课引入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程序化原则的改进——探究式的学习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简单化原则的改进——把握局部与整体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主动性原则的改进——不要过于主动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反思性原则的改进——以鼓励为主第101-102页
    7.3 反思研究中的不足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试卷的可靠性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样本选取中的问题第102页
    7.4 研究展望第102-103页
    7.5 结束语第103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07页
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第107-108页
附录2 关于数学学习的调查(前测)第108-110页
附录3 关于数列学习的调查(后测)第110-112页
附录4 A学校期中考试试卷第112-11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15-116页
致谢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认知诊断的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复习教学研究
下一篇: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平面几何概念教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