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认知诊断的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复习教学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1 传统教育评价的现状 | 第8页 |
1.1.2 认知诊断理论 | 第8页 |
1.1.3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的内容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的计划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1.4 论文的结构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2.1 文献收集的途径 | 第13-14页 |
2.2 认知诊断理论 | 第14-16页 |
2.2.1 认知诊断理论发展的背景和缘由 | 第14-15页 |
2.2.2 认知诊断的相关概念 | 第15页 |
2.2.3 认知诊断评估的过程 | 第15-16页 |
2.3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| 第16-17页 |
2.3.1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| 第16页 |
2.3.2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教学和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4 文献评述 | 第17页 |
2.5 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研究设计 | 第18-21页 |
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8页 |
3.2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18-19页 |
3.3 研究方法的选取 | 第19页 |
3.3.1 文献法 | 第19页 |
3.3.2 出声思维法 | 第19页 |
3.3.3 问卷调查法 | 第19页 |
3.4 研究实施过程 | 第19-21页 |
第4章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测试卷的编制 | 第21-38页 |
4.1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认知模型的构建 | 第21-28页 |
4.1.1 认知属性及属性层级关系的初步确定 | 第21-25页 |
4.1.2 认知属性及属性关系的验证 | 第25-28页 |
4.2 测验的初步编制和属性分析 | 第28-33页 |
4.3 项目预测试及性能分析 | 第33-38页 |
第5章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认知诊断的结果分析 | 第38-55页 |
5.1 施测及数据获取 | 第38-39页 |
5.2 整体情况分析 | 第39-45页 |
5.2.1 测验得分的整体情况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2.2 整体属性掌握情况分析 | 第40-45页 |
5.3 差异分析 | 第45-55页 |
5.3.1 文理科差异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3.2 班级差异比较 | 第47-52页 |
5.3.3 个体诊断报告及差异分析 | 第52-55页 |
第6章 补救性教学的设计研究 | 第55-64页 |
6.1 针对不同属性掌握模式的补救性教学设计 | 第55-59页 |
6.2 针对不同班级的补救性教学设计 | 第59-62页 |
6.3 个体补救性教学设计 | 第62-64页 |
第7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64-70页 |
7.1 结论 | 第64-68页 |
7.2 反思 | 第68-70页 |
7.2.1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68-69页 |
7.2.2 研究的不足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附录 | 第72-10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108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