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预测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AR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换乘站客流分析及研究预测方法的必要性 | 第17-28页 |
2.1 换乘站概述 | 第17-22页 |
2.1.1 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1.2 设施介绍 | 第19-21页 |
2.1.3 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的衔接 | 第21-22页 |
2.2 换乘站客流分析 | 第22-26页 |
2.2.1 进站客流 | 第22-23页 |
2.2.2 出站客流 | 第23页 |
2.2.3 换乘客流 | 第23-26页 |
2.3 研究换乘站客流预测方法的必要性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换乘站客流预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| 第28-36页 |
3.1 土地利用理论 | 第28-30页 |
3.1.1 理论概述 | 第28页 |
3.1.2 基于土地利用的换乘站客流预测方法 | 第28-30页 |
3.2 客流转移理论 | 第30-31页 |
3.2.1 理论概述 | 第30-31页 |
3.2.2 基于客流转移的换乘站客流预测方法 | 第31页 |
3.3 传统“四阶段”理论 | 第31-35页 |
3.3.1 理论概述 | 第31-33页 |
3.3.2 基于“四阶段”的换乘站客流预测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4 预测方法分析 | 第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基于出行方式链的换乘站客流预测方法 | 第36-60页 |
4.1 出行方式链 | 第36-37页 |
4.2 换乘站吸引范围的确定 | 第37-50页 |
4.2.1 基本假设 | 第37-38页 |
4.2.2 广义出行费用 | 第38-44页 |
4.2.3 吸引范围模型 | 第44-46页 |
4.2.4 模型求解 | 第46-50页 |
4.3 交通需求预测 | 第50-51页 |
4.3.1 交通生成预测 | 第50-51页 |
4.3.2 出行分布预测 | 第51页 |
4.4 换乘站客流预测 | 第51-59页 |
4.4.1 预测思路 | 第51-52页 |
4.4.2 概率选择模型 | 第52-54页 |
4.4.3 进站客流 | 第54-56页 |
4.4.4 出站客流 | 第56-58页 |
4.4.5 换乘客流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实例分析—以大连快轨三号线之开发区站为例 | 第60-72页 |
5.1 研究背景 | 第60-62页 |
5.1.1 线路与客流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1.2 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2 模型参数 | 第62-65页 |
5.2.1 基本假设 | 第62页 |
5.2.2 出行方式链 | 第62-63页 |
5.2.3 广义出行费用参数 | 第63-64页 |
5.2.4 概率选择模型参数 | 第64-65页 |
5.3 客流预测 | 第65-71页 |
5.3.1 吸引范围确定 | 第65页 |
5.3.2 客流量计算 | 第65-69页 |
5.3.3 开发区站预测结果 | 第69页 |
5.3.4 预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3.5 结论 | 第7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1 总结 | 第72-73页 |
6.1.1 总结 | 第72页 |
6.1.2 创新点 | 第72-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附录A 概率表 | 第76-78页 |
附录B 模糊评价模型的C++实现(合理步行区) | 第78-80页 |
附录C 调查问卷 | 第80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