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1.1 时代变迁:传统村落的衰微与转型 | 第14页 |
1.1.2 西安逆境:传统村落的抢救与守望 | 第14-15页 |
1.1.3 顺势而为: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振兴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7-20页 |
1.3.1 文化生态学 | 第17-18页 |
1.3.2 传统村落 | 第18-19页 |
1.3.3 村落空间形态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范围及对象 | 第20-21页 |
1.4.1 研究范围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对象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框架 | 第21-25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5.3 研究框架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5-44页 |
2.1 关于研究对象的综述 | 第25-26页 |
2.1.1 区域研究:陕西省传统村落 | 第25页 |
2.1.2 个体研究:西安市传统村落 | 第25-26页 |
2.1.3 研究评述 | 第26页 |
2.2 关于研究方法的综述 | 第26-33页 |
2.2.1 国外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 | 第26-29页 |
2.2.2 国内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 | 第29-32页 |
2.2.3 研究评述 | 第32-33页 |
2.3 关于研究内容的综述 | 第33-42页 |
2.3.1 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| 第33-35页 |
2.3.2 传统村落保护理论研究 | 第35-38页 |
2.3.3 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研究 | 第38-41页 |
2.3.4 研究评述 | 第41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西安市传统村落研究框架构建 | 第44-57页 |
3.1 西安市传统村落现状 | 第44-49页 |
3.1.1 演变历程 | 第44页 |
3.1.2 分布特征 | 第44-48页 |
3.1.3 空间形态 | 第48-49页 |
3.2 文化生态学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借鉴意义 | 第49-50页 |
3.2.1 系统共生论 | 第49-50页 |
3.2.2 多样性理论 | 第50页 |
3.2.3 生态进化论 | 第50页 |
3.3 西安市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框架 | 第50-55页 |
3.3.1 文化生态基质:生态环境子系统 | 第51-52页 |
3.3.2 文化圈层类型:村落文化子系统 | 第52-54页 |
3.3.3 地理层级划分:空间形态子形态 | 第54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西安市平原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——以南豆角村为例 | 第57-69页 |
4.1 生态环境子系统 | 第57-60页 |
4.1.1 自然生态环境 | 第57-58页 |
4.1.2 人文生态环境 | 第58-60页 |
4.2 文化子系统 | 第60-61页 |
4.2.1 防御文化 | 第60页 |
4.2.2 商旅文化 | 第60页 |
4.2.3 农耕文化 | 第60-61页 |
4.2.4 饮食文化 | 第61页 |
4.3 空间形态子系统 | 第61-68页 |
4.3.1 文化丛:整体空间格局 | 第61-62页 |
4.3.2 文化链:线性空间特征 | 第62-64页 |
4.3.3 文化簇:点状空间特征 | 第64-6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西安市黄土台塬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——以北堡寨村为例 | 第69-85页 |
5.1 生态环境子系统 | 第69-72页 |
5.1.1 自然生态环境 | 第69-70页 |
5.1.2 人文生态环境 | 第70-72页 |
5.2 文化子系统 | 第72-75页 |
5.2.1 祭祀文化 | 第72-73页 |
5.2.2 庙会文化 | 第73-74页 |
5.2.3 社火文化 | 第74-75页 |
5.2.4 传统手工艺文化 | 第75页 |
5.2.5 防御文化 | 第75页 |
5.3 空间形态子系统 | 第75-83页 |
5.3.1 文化丛:整体空间格局 | 第75-77页 |
5.3.2 文化链:线性空间特征 | 第77-78页 |
5.3.3 文化簇:点状空间特征 | 第78-8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六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西安市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——以老县城村为例 | 第85-98页 |
6.1 生态环境子系统 | 第85-89页 |
6.1.1 自然生态环境 | 第85-87页 |
6.1.2 人文生态环境 | 第87-89页 |
6.2 文化子系统 | 第89-91页 |
6.2.1 防御文化 | 第89-90页 |
6.2.2 古道文化 | 第90页 |
6.2.3 曲艺文化 | 第90-91页 |
6.2.4 饮食文化 | 第91页 |
6.3 空间形态子系统 | 第91-97页 |
6.3.1 文化丛:整体空间格局 | 第91-92页 |
6.3.2 文化链:线性空间特征 | 第92-93页 |
6.3.3 文化簇:点状空间特征 | 第93-9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第七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西安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利用策略 | 第98-115页 |
7.1 矛盾: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村落现实与困惑 | 第98-100页 |
7.1.1 现代文化物种的冲击 | 第98页 |
7.1.2 文化生态群落的衰败 | 第98-99页 |
7.1.3 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 | 第99页 |
7.1.4 文化生态保护的缺乏 | 第99-100页 |
7.2 基点:原则的统领 | 第100-101页 |
7.2.1 系统性 | 第100页 |
7.2.2 多元性 | 第100-101页 |
7.2.3 共生性 | 第101页 |
7.2.4 活态性 | 第101页 |
7.3 策略一:凝练强化文化丛特征 | 第101-107页 |
7.3.1 建立文化生态空间系统 | 第101-105页 |
7.3.2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分区 | 第105-107页 |
7.4 策略二:构建完善文化生态链 | 第107-109页 |
7.4.1 优化村落线性空间 | 第107-108页 |
7.4.2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| 第108-109页 |
7.5 策略三:空间引导重塑文化簇 | 第109-113页 |
7.5.1 强化传统建筑特征 | 第109-112页 |
7.5.2 营造文化生态氛围 | 第112-113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结语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