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1 宏观背景——文化自信的基础 | 第13页 |
1.1.2 中观背景——生态修复的举措 | 第13页 |
1.1.3 微观背景——延安城市的需求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与滨湖空间基础研究 | 第19-59页 |
2.1 滨湖空间与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| 第19-24页 |
2.1.1 城市滨湖空间的概述 | 第19-22页 |
2.1.2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| 第22-24页 |
2.2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静态组织特征 | 第24-42页 |
2.2.1 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 | 第24-28页 |
2.2.2 表里如一的功能构成 | 第28-30页 |
2.2.3 虚实结合的空间形态 | 第30-37页 |
2.2.4 意境为先、艺术表达 | 第37-42页 |
2.3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动态组织特征 | 第42-50页 |
2.3.1 画意统筹的空间布局 | 第42-44页 |
2.3.2 曲折统一的空间结构 | 第44-46页 |
2.3.3 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 | 第46-48页 |
2.3.4 主导全局的模糊空间 | 第48-50页 |
2.4 滨湖空间的现代特征 | 第50-57页 |
2.4.1 审美取向与设计思潮 | 第50-54页 |
2.4.2 基本模式 | 第54-56页 |
2.4.3 存在问题 | 第56-57页 |
2.5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滨湖空间应用的可行性 | 第57-58页 |
2.5.1 相同的功能需求奠定了基础 | 第57页 |
2.5.2 同一主导物质要素更具借鉴价值 | 第57-58页 |
2.5.3 同一价值取向成为运用的内在推动力 | 第58页 |
2.6 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静态组织手法在滨湖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| 第59-79页 |
3.1 加载文化赋予内涵 | 第59-64页 |
3.1.1 传承历史文化 | 第59-60页 |
3.1.2 融入地域文化 | 第60-63页 |
3.1.3 创新文化因子 | 第63-64页 |
3.2 致用为基以形促能 | 第64-67页 |
3.2.1 功能主导 | 第64-66页 |
3.2.2 形式促进 | 第66-67页 |
3.3 开合并济丰富多元 | 第67-72页 |
3.3.1 限定尺度多元 | 第67-69页 |
3.3.2 构成手法多元 | 第69-71页 |
3.3.3 组成要素多元 | 第71-72页 |
3.4 诗情画意艺术表达 | 第72-77页 |
3.4.1 立意为宗 | 第72-73页 |
3.4.2 审美为基 | 第73-74页 |
3.4.3 艺术体现 | 第74-77页 |
3.5 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动态组织手法在滨湖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| 第79-95页 |
4.1 拥水露水突出核心 | 第79-83页 |
4.1.1 依水环水 突出水心 | 第79-81页 |
4.1.2 透水露水彰显水貌 | 第81-82页 |
4.1.3 理水用水赋予水能 | 第82-83页 |
4.2 增线减面增曲减直 | 第83-87页 |
4.2.1 构建折线结构 | 第84-85页 |
4.2.2 加强曲折变化 | 第85-86页 |
4.2.3 缩减界面阻隔 | 第86-87页 |
4.3 诱导渗透丰富层次 | 第87-90页 |
4.3.1 艺术诱导 | 第87-89页 |
4.3.2 有机渗透 | 第89-90页 |
4.4 突出中介模糊过渡 | 第90-92页 |
4.4.1 功能多义 | 第90-91页 |
4.4.2 形态多变 | 第91-92页 |
4.4.3 尺度模糊 | 第92页 |
4.5 小结 | 第92-95页 |
第五章 实证研究——延安方塔“知水园”规划设计 | 第95-111页 |
5.1 项目背景分析 | 第95-97页 |
5.1.1 城市环境 | 第95页 |
5.1.2 地域文化 | 第95-96页 |
5.1.3 项目概况 | 第96-97页 |
5.1.4 现状特征 | 第97页 |
5.1.5 规划定位 | 第97页 |
5.2 空间静态组织 | 第97-102页 |
5.2.1 文化加载 | 第97-99页 |
5.2.2 空间构成 | 第99-101页 |
5.2.3 情义展现 | 第101-102页 |
5.3 空间动态组织 | 第102-109页 |
5.3.1 以湖水营造层次 | 第102-105页 |
5.3.2 以曲折构建秩序 | 第105-106页 |
5.3.3 以渗透构成整体 | 第106-107页 |
5.3.4 以模糊衔接过渡 | 第107-109页 |
5.4 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