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1页 |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9-25页 |
引言 | 第25-27页 |
第一部分 COPD现代医学国内外研究现况总结与分析 | 第27-34页 |
第一节 COPD病理生理机制分析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COPD常见并发病症概述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COPD西医学国内外治疗的最新进展 | 第30-34页 |
1 支气管扩张剂 | 第30-32页 |
2 抗生素 | 第32页 |
3 激素 | 第32页 |
4 其它治疗措施 | 第32-34页 |
第二部分 COPD病机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背景 | 第34-46页 |
第一节 前期研究基础总结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总结与临证思路探析 | 第35-40页 |
1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 | 第35-36页 |
2 规律阐释 | 第36-38页 |
2.1 虚 | 第36-37页 |
2.1.1 肺气阴虚(COPD始发病机) | 第36页 |
2.1.2 脾气虚 | 第36页 |
2.1.3 肾气虚 | 第36-37页 |
2.2 痰(湿水饮) | 第37页 |
2.3 瘀 | 第37页 |
2.4 热(火) | 第37-38页 |
3 规律指导下的治法 | 第38页 |
4 规律相关文献回顾 | 第38-40页 |
4.1 COPD稳定期 | 第38-39页 |
4.2 COPD急性期(AECOPD)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COPD中医病机规律与现代医学相关研究 | 第40-46页 |
1 COPD与营养不良、低免疫力(与“虚”对应) | 第40-41页 |
1.1 营养不良 | 第40-41页 |
1.2 免疫力降低 | 第41页 |
2 COPD与粘液高分泌(与“痰”对应) | 第41-42页 |
3 COPD与血液高凝状态(与“瘀”对应) | 第42-43页 |
4 COPD与致热源、甲功(与“热”对应) | 第43-46页 |
第三部分 病机规律与临床实践的探索性研究(病例调研) | 第46-72页 |
1 目的 | 第46页 |
2 方法 | 第46-47页 |
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46页 |
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46页 |
2.3 数据统计 | 第46-47页 |
3 结果 | 第47-66页 |
3.1 中医病机证素与用方情况 | 第47-49页 |
3.2 与证素虚相关的指标 | 第49-56页 |
3.2.1 HGB | 第49-50页 |
3.2.2 血清蛋白 | 第50-52页 |
3.2.3 BMI | 第52-53页 |
3.2.4 合并病 | 第53-55页 |
3.2.5 肿瘤 | 第55-56页 |
3.3 与证素痰(湿水饮)相关的指标 | 第56-61页 |
3.3.1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| 第56-60页 |
3.3.2 肺动脉高压 | 第60-61页 |
3.3.3 血清NT-ProBNP | 第61页 |
3.4 与证素瘀相关的指标 | 第61-65页 |
3.4.1 低氧 | 第61-62页 |
3.4.2 肺功能 | 第62-64页 |
3.4.3 血液高凝状态 | 第64-65页 |
3.5 与证素热相关的指标 | 第65-66页 |
3.5.1 体温 | 第65-66页 |
3.5.2 炎症指标 | 第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71页 |
4.1 中医病机证素与用方情况分析 | 第67页 |
4.2 与证素虚相关的指标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3 与证素痰相关的指标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4 与证素瘀相关的指标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5 与证素热相关的指标分析 | 第70-71页 |
5 结论 | 第71-72页 |
第四部分 病机规律与COPD治疗的探索性研究(动物实验) | 第72-10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2-77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72页 |
1.2 实验饲料 | 第72页 |
1.3 实验用药 | 第72-73页 |
1.3.1 西药药品 | 第72-73页 |
1.3.2 中药药品 | 第73页 |
1.4 主要试剂 | 第73-74页 |
1.5 主要仪器 | 第74页 |
1.6 实验方法 | 第74-77页 |
1.6.1 标记与分组 | 第74页 |
1.6.2 造模 | 第74-75页 |
1.6.3 给药 | 第75页 |
1.6.4 一般情况观测 | 第75-76页 |
1.6.5 样本采集与制备 | 第76页 |
1.6.6 指标观测 | 第76-77页 |
1.6.7 统计方法 | 第77页 |
2 结果 | 第77-96页 |
2.1 COPD大鼠模型外观与活动情况 | 第77-78页 |
2.2 进食量 | 第78-79页 |
2.3 饮水量 | 第79-80页 |
2.4 体重增量 | 第80-81页 |
2.5 负重游泳时间 | 第81-83页 |
2.6 白蛋白 | 第83页 |
2.7HIF-1、PGF2α和LTB4 | 第83-84页 |
2.8 脏器体重比 | 第84-85页 |
2.9 肺泡数量、呼吸膜面积及厚度 | 第85-88页 |
2.10 纤维化指标 | 第88-90页 |
2.10.1 纤维化百分比(%) | 第88-89页 |
2.10.2 OD值 | 第89-90页 |
2.11 肉眼观 | 第90-92页 |
2.11.1 外观与活动情况 | 第90-91页 |
2.11.2 病理标本情况 | 第91-92页 |
2.12 光镜观 | 第92-95页 |
2.12.1 HE染色 | 第92-94页 |
2.12.2 Masson染色 | 第94-95页 |
2.13 电镜观 | 第95-96页 |
4 讨论 | 第96-107页 |
4.1 实验方剂组方原理(COPD病机规律) | 第96页 |
4.2 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 | 第96-98页 |
4.2.1 慢肺病稳定方 | 第96-97页 |
4.2.2 慢肺病急发方 | 第97-98页 |
4.3 部分实验指标与COPD | 第98-99页 |
4.3.1 HIF-1与COPD | 第98页 |
4.3.2 LTB4与COPD | 第98页 |
4.3.3 PGF2α与COPD | 第98-99页 |
4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9-105页 |
4.4.1 COPD/AECOPD模型评价 | 第99-100页 |
4.4.2 进食量 | 第100页 |
4.4.3 饮水量 | 第100页 |
4.4.4 体重增量 | 第100页 |
4.4.5 负重游泳时间 | 第100-101页 |
4.4.6 白蛋白 | 第101页 |
4.4.7 HIF-1、PGF2α和LTB4 | 第101页 |
4.4.8 脏器体重比 | 第101-102页 |
4.4.9 肺泡数量、呼吸膜面积及厚度 | 第102-103页 |
4.4.10 纤维化指标 | 第103页 |
4.4.11 肉眼观 | 第103页 |
4.4.12 光镜观 | 第103-104页 |
4.4.13 电镜观 | 第104-105页 |
4.5 COPD模型与病机规律 | 第105-106页 |
4.5.1 证素虚 | 第105页 |
4.5.2 证素痰 | 第105页 |
4.5.3 证素瘀 | 第105页 |
4.5.4 证素热 | 第105-106页 |
5 结论 | 第106-107页 |
第五部分 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探索性研究(细胞实验) | 第107-122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07-112页 |
1 COPD与肿瘤(肺部) | 第107-108页 |
2 MPM研究进展及同COPD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08-112页 |
2.1 MPM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08-110页 |
2.2 MPM和COPD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2.2.1 现代医学角度 | 第110-111页 |
2.2.2 传统医学角度(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MPM) | 第111-112页 |
第二节 COPD中医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细胞实验研究 | 第112-12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12-114页 |
1.1 实验细胞 | 第112页 |
1.2 主要仪器与耗材 | 第112-113页 |
1.3 实验试剂 | 第113页 |
1.4 药液配制 | 第113页 |
1.5 实验分组 | 第113页 |
1.6 细胞培养 | 第113页 |
1.7 MTT检测 | 第113-114页 |
1.8 细胞迁移检测 | 第114页 |
1.9 统计学方法 | 第114页 |
2 结果 | 第114-118页 |
2.1 增殖抑制 | 第114-117页 |
2.2 迁移抑制 | 第117-118页 |
3 讨论 | 第118-121页 |
3.1 实验方剂的组方原理与方义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3.1.1 组方原理(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MPM) | 第118-119页 |
3.1.2 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 | 第119-120页 |
3.2 实验相关说明 | 第120页 |
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4 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第六部分 COPD病机变化规律研究总结 | 第122-127页 |
1 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规律的发现 | 第122-123页 |
2 COPD病机规律的研究 | 第123-124页 |
2.1 临床调研部分 | 第123页 |
2.2 动物实验部分 | 第123-124页 |
2.3 细胞实验部分 | 第124页 |
3 COPD病机规律的应用价值 | 第124-125页 |
3.1 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 | 第125页 |
3.2 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阻肺-间皮瘤方 | 第125页 |
4 研究的创新性 | 第125-126页 |
5 研究中的不足与改进 | 第126页 |
6 展望 | 第126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48页 |
附表 | 第148-150页 |
综述 COPD西医研究概况及中医病机规律与临证实践总结 | 第150-166页 |
1 病因与危险因素 | 第150页 |
2 发病机制 | 第150-151页 |
3 常见并发病 | 第151-153页 |
3.1 肺源性心脏病 | 第151-152页 |
3.2 肺性脑病 | 第152-153页 |
4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与中医临证实践 | 第153-157页 |
4.1 证素虚与临证实践 | 第153-155页 |
4.2 证素痰与临证实践 | 第155页 |
4.3 证素瘀与临证实践 | 第155-156页 |
4.4 证素热与临证实践 | 第156-1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7-166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166-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