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略词表 | 第6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3页 |
前言 | 第14-16页 |
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| 第16-35页 |
1.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| 第16-20页 |
1.1 古代文献回顾 | 第16-17页 |
1.2 中医病因病机 | 第17-18页 |
1.3 鼻鼽的中医治疗 | 第18-20页 |
1.4 摄涕止鼽方治疗 | 第20页 |
2.现代医学对AR的研究 | 第20-35页 |
2.1 病因学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2 西医治疗 | 第21-22页 |
2.3 卫生假说 | 第22-23页 |
2.4 Toll样受体 | 第23-29页 |
2.5 AR动物模型 | 第29-35页 |
第二部分 摄涕止鼽方对肺肾气虚型AR患者鼻腔黏膜TLR2、TLR4和血清IL-4、IFN-γ的影响 | 第35-69页 |
1.引言 | 第35-36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36-48页 |
2.1 试验设计 | 第36-38页 |
2.2 受试者筛选 | 第38-39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39-48页 |
3.结果 | 第48-62页 |
3.1 试验总体完成情况 | 第48页 |
3.2 各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| 第48-49页 |
3.3 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| 第49-51页 |
3.4 各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| 第51-53页 |
3.5 ELISE检测各组血清IL-4浓度 | 第53-54页 |
3.6 ELISE检测各组血清IFN-γ浓度 | 第54-55页 |
3.7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黏膜TLR2蛋白表达水平 | 第55-56页 |
3.8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水平 | 第56-58页 |
3.9 免疫组化观察TLR2蛋白在鼻腔黏膜表达情况 | 第58-60页 |
3.10 免疫组化观察TLR4蛋白在鼻腔黏膜表达情况 | 第60-62页 |
4.讨论 | 第62-68页 |
4.1 摄涕止鼽方组方依据 | 第62-63页 |
4.2 摄涕止鼽方对Toll样受体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3 摄涕止鼽方对Th1/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4 安慰剂的讨论 | 第64-65页 |
4.5 盲法的讨论 | 第65-66页 |
4.6 量表的选择及评分结果的讨论 | 第66页 |
4.7 样本量的讨论 | 第66-67页 |
4.8 后续实验靶点及方法的选择 | 第67-68页 |
5.结论 | 第68-69页 |
第三部分 LPS对AR大鼠模型的影响及摄涕止鼽方对其的干预 | 第69-96页 |
1.引言 | 第69-70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70-80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70-73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73-80页 |
3.结果 | 第80-91页 |
3.1 实验总体完成情况 | 第80页 |
3.2 ELISE检测血清IL-4浓度 | 第80-81页 |
3.3 ELISE检测血清IFN-γ浓度 | 第81-83页 |
3.4 HE染色观察鼻腔黏膜变化 | 第83-86页 |
3.5 免疫组化观察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 | 第86-89页 |
3.6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水平 | 第89-91页 |
4.讨论 | 第91-95页 |
4.1 未使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讨论 | 第91-92页 |
4.2 摄涕止鼽方对Th1/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| 第92页 |
4.3 摄涕止鼽方对TLR4表达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4.4 LPS对AR大鼠模型的影响 | 第93-95页 |
5.结论 | 第95-96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附表1 | 第110-111页 |
附表2 | 第111-115页 |
附表3 | 第115-116页 |
附表4 | 第116-118页 |
综述 | 第118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8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128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