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3.1 出行感知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2 评价指标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.3 评价方法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.4 现有文献总结 | 第17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轨道接驳行为特征及分析方法 | 第19-29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1 接驳 | 第19页 |
2.1.2 换乘 | 第19页 |
2.1.3 无缝换乘 | 第19页 |
2.1.4 满意度 | 第19页 |
2.1.5 服务质量 | 第19-20页 |
2.2 轨道交通出行者换乘特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2.1 轨道交通吸引范围 | 第20-21页 |
2.2.2 基于出行链的接驳方式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3 接驳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3 轨道交通出行者换乘特性测度指标确定 | 第24-27页 |
2.4 轨道接驳行为特征数据采集 | 第27-28页 |
2.4.1 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构 | 第27页 |
2.4.2 数据质量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出行者心理感知的轨道交通接驳评价研究 | 第29-44页 |
3.1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模式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属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.1 个体社会经济属性 | 第30-31页 |
3.2.2 轨道交通接驳满意度属性 | 第31-32页 |
3.3 城市轨道交通满意度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1 各接驳方式满意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2 轨道接驳分方式满意度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基于出行者感知的轨道接驳评价研究 | 第35-43页 |
3.4.1 项目反应理论 | 第35-37页 |
3.4.2 Rasch模型 | 第37-39页 |
3.4.3 城市轨道接驳者对接驳设施感知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9-43页 |
3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4-56页 |
4.1 单维性检验 | 第44页 |
4.2 项目参数估计和拟合统计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 个体能力—项目难度分布图 | 第45-47页 |
4.4 人员参数估计 | 第47-48页 |
4.5 群体差异性分析 | 第48页 |
4.6 项目功能差异(DIF)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7 基于模型结果的问题诊断 | 第52-55页 |
4.7.1 提高目标人群个体能力 | 第52页 |
4.7.2 降低接驳设施难度 | 第52-55页 |
4.8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6页 |
主要创新点 | 第56页 |
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