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国内外物业服务业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5 研究逻辑架构 | 第13-15页 |
2 物业服务业发展历程和研究概述 | 第15-22页 |
2.1 传统服务业 | 第15页 |
2.2 现代服务业 | 第15-17页 |
2.2.1 生产性服务业 | 第16页 |
2.2.2 生活性服务业 | 第16页 |
2.2.3 人力资源服务业 | 第16-17页 |
2.3 物业服务业 | 第17-19页 |
2.3.1 物业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| 第17页 |
2.3.2 物业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7页 |
2.3.3 物业 | 第17页 |
2.3.4 物业管理 | 第17-18页 |
2.3.5 物业管理产业化——物业服务业的产生、发展 | 第18-19页 |
2.4 物业服务业的社会管理体制性质 | 第19页 |
2.5 物业服务业的商品生产性质 | 第19页 |
2.6 我国传统物业管理向物业服务业质变升华 | 第19-21页 |
2.6.1 传统物业管理向物业服务业质变升华的必然性 | 第19-20页 |
2.6.2 传统物业管理向物业服务业质变升华的基本路径 | 第20-21页 |
2.7 物业服务业新标准:“两新五高” | 第21-22页 |
3 新盛嘉和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| 第22-29页 |
3.1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家环境分析 | 第22-25页 |
3.1.1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家环境分析意义 | 第22页 |
3.1.2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国家环境分析的基本内涵 | 第22页 |
3.1.3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家政治环境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1.4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家经济环境分析 | 第24页 |
3.1.5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家文化环境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6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家技术环境分析 | 第25页 |
3.2 物业服务业企业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2.1 行业竞争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2 行业需求分析 | 第26页 |
3.2.3 行业和业态生命周期规律分析 | 第26-29页 |
4 新盛嘉和发展战略选择的内部环境分析 | 第29-36页 |
4.1 新盛嘉和所有制性质分析——市属国企 | 第29页 |
4.2 新盛嘉和的行业性质分析——徐州地区物业服务业龙头 | 第29页 |
4.3 新盛嘉和的行业资质、实力和服务经营范围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4 新盛嘉和服务对象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5 人力资源基础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5.1 人力资源总体分析 | 第31页 |
4.5.2 总部人员素质水平分析 | 第31页 |
4.5.3 新盛嘉和人力资源困境原因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6 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| 第32页 |
4.7 制度建设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8 组织机构和服务模式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8.1 总部组织架构 | 第33-34页 |
4.8.2 矩阵式双重管理模式 | 第34-35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5 新盛嘉和发展战略SWOT评估 | 第36-41页 |
5.1 新盛嘉和发展战略选择的历史基础和比较优势 | 第36页 |
5.2 新盛嘉和发展的短板劣势 | 第36-37页 |
5.3 新盛嘉和发展的机会 | 第37-38页 |
5.3.1 宏观政策机会 | 第37页 |
5.3.2 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机会 | 第37页 |
5.3.3 社会发展推动物业服务提档升级的机会 | 第37页 |
5.3.4 朝阳产业机会 | 第37页 |
5.3.5 新业态涌现机会 | 第37-38页 |
5.4 新盛嘉和发展面临的威胁 | 第38页 |
5.4.1 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威胁 | 第38页 |
5.4.2 物业服务业资源价格上涨威胁 | 第38页 |
5.4.3 去产能带来的威胁 | 第38页 |
5.4.4 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可能萎缩的威胁 | 第38页 |
5.4.5 行业需求差异化和业态更新速度加快的威胁 | 第38页 |
5.5 .新盛嘉和发展战略的选项 | 第38-41页 |
5.5.1 SO战略:新盛嘉和朝阳产业区位优势战略 | 第38-39页 |
5.5.2 WO战略:新盛嘉和朝阳产业后发战略 | 第39页 |
5.5.3 ST战略:新盛嘉和扬长避险短弯道超车战略 | 第39页 |
5.5.4 WT战略:新盛嘉和提档升级开源节流战略 | 第39-41页 |
6 新盛嘉和发展战略的选择 | 第41-45页 |
6.1 新盛嘉和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优劣分析 | 第41-43页 |
6.1.1 选择朝阳产业区位优势战略——SO战略分析 | 第41页 |
6.1.2 选择朝阳产业后发战略——WO战略分析 | 第41-42页 |
6.1.3 选择扬长避险短弯道超车战略——ST战略分析 | 第42页 |
6.1.4 选择提档升级开源节流战略——WT战略分析 | 第42-43页 |
6.2 新盛嘉和发展战略的选择 | 第43-45页 |
6.2.1 新盛嘉和宜选择朝阳产业区位优势——SO战略 | 第43页 |
6.2.2 新盛嘉和创新发展选择SO战略的依据 | 第43-45页 |
7 新盛嘉和实施朝阳产业区位优势发展战略的举措和目标 | 第45-56页 |
7.1 新盛嘉和实施朝阳产业区位优势发展战略的举措 | 第45-54页 |
7.1.1 人力资源举措 | 第45-46页 |
7.1.2 规章制度举措 | 第46-51页 |
7.1.3 打造品牌提升资质举措 | 第51-52页 |
7.1.4 合纵连横举措 | 第52页 |
7.1.5 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加快服务智能化举措 | 第52-53页 |
7.1.6 业态多元举措 | 第53-54页 |
7.1.7 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举措 | 第54页 |
7.2 实施朝阳产业区位优势发展战略的预期目标 | 第54-56页 |
7.2.1 实施朝阳产业区位优势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的内涵和细化 | 第54-55页 |
7.2.2 实施朝阳产业区位优势发展战略的经济效益目标 | 第55-56页 |
8 结论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