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人文教育 | 第12-15页 |
1.1 人文教育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1.1.1 什么是“人文” | 第12页 |
1.1.2 什么是“人文教育” | 第12-13页 |
1.1.3 什么是“人文精神” | 第13页 |
1.2 人文教育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.1“唤醒”人的心灵 | 第13-14页 |
1.2.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14页 |
1.2.3 提高民族素质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《曾国藩家书》体现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| 第15-28页 |
2.1 教育思想的人文性体现 | 第15-18页 |
2.1.1 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| 第15-16页 |
2.1.2 教育思想的人文性体现 | 第16-18页 |
2.2 教育内容的人文性体现 | 第18-23页 |
2.2.1 重德育的培养 | 第18-19页 |
2.2.2 重智力的开发 | 第19-20页 |
2.2.3 重体质的修炼 | 第20-22页 |
2.2.4 重赏美能力的提高 | 第22-23页 |
2.2.5 重耐劳习惯的养成 | 第23页 |
2.3 教育方法的人文性体现 | 第23-28页 |
2.3.1 启发法 | 第23-24页 |
2.3.2 督导法 | 第24-25页 |
2.3.3 因材施教 | 第25-26页 |
2.3.4 言传身教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《曾国藩家书》人文性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| 第28-42页 |
3.1 语文教育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| 第28-33页 |
3.1.1 教育制度方面 | 第28-29页 |
3.1.2 教师素养方面 | 第29-32页 |
3.1.3 学生思想方面 | 第32-33页 |
3.2 语文教育人文性实施的必要 | 第33-35页 |
3.2.1 实现语文“素质教育”的需要 | 第33页 |
3.2.2 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| 第33-34页 |
3.2.3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| 第34-35页 |
3.3《曾国藩家书》人文性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| 第35-40页 |
3.3.1 改革教育制度 | 第35-37页 |
3.3.1.1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| 第35页 |
3.3.1.2 课程和习题设置“人文化” | 第35-37页 |
3.3.2 提高教师素养 | 第37-39页 |
3.3.2.1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| 第37-38页 |
3.3.2.2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 | 第38-39页 |
3.3.3 转变学生学习理念 | 第39-40页 |
3.4《曾国藩家书》教育思想的不足 | 第40-42页 |
3.4.1 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| 第40-41页 |
3.4.2 忽视“听”和“说”能力的培养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后记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