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发动机论文--往复式发动机论文--部件、零件论文--冷却系统论文

收腰管型装配式散热器的关键技术研究

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第1章 绪论第14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汽车散热器概述第15-17页
    1.3 汽车散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散热管的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散热片的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单体散热器的研究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1.4 强化传热技术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强化传热的途径第25-26页
    1.5 散热器强化传热的评价方法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强化传热综合性能提升评价准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传热因子j与阻力因子f评价准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综合传热系数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(?)耗散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 1.6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第29-32页
第2章 散热器研究与数值模拟基本理论第32-40页
    2.1 散热器的基本传热原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散热器的热传导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散热器的对流换热第33页
    2.2 散热器数值计算基本控制方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质量守恒方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动量守恒方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能量守恒方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固体导热方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流固耦合面的对流换热边界条件第34-35页
    2.3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有限体积法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有限差分法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有限元法第35-36页
    2.4 数值模拟计算的边界条件第36-37页
    2.5 湍流模型及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湍流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3章 管型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第40-58页
    3.1 散热管的物理模型第40-41页
    3.2 散热管的数值模拟研究过程第41-43页
    3.3 管型对管内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网格质量的判定及网格的划分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管内流体流动形式的判定及模型的选择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散热管型对管内温度的影响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散热管型对管内性能参数系数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散热管型对对强化传热综合性能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3.4 管型对管外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网格的划分及无关性验证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散热管型对温度场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散热管型对速度场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散热管型对性能参数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散热管型对强化传热综合性能的影响第5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5-58页
第4章 收腰管型和扁管型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研究第58-86页
    4.1 汽车散热器的研究方法第58页
    4.2 物理模型第58-59页
    4.3 收腰管型和扁管型散热器的模拟研究第59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散热器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设置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散热器的多场耦合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散热单元网格的划分及无关性验证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两种散热器的温度场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两种散热器的速度场分析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两种散热器的性能参数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两种散热器的综合性能比较第67-68页
    4.4 收腰管型和扁管型散热器的试验研究第68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风洞试验台及试验过程简介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2-75页
    4.5 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比较及误差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散热量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压降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误差来源分析第77页
    4.6 散热器传热和阻力性能公式的拟合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散热量的公式拟合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压降的公式拟合第81-83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83-86页
第5章 翅片不同结构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第86-112页
    5.1 百叶窗翅片物理模型的简化第86-87页
    5.2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的设置第87-88页
    5.3 百叶窗翅片网格的划分第88-89页
    5.4 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第89-90页
    5.5 开窗角度对百叶窗翅片对流换热的影响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开窗角度对温度场的影响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开窗角度对速度场的影响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开窗角度对性能参数的影响第93-95页
    5.6 翅片间距Fp对百叶窗翅片对流换热的影响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翅片间距Fp对温度场的影响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翅片间距Fp对速度场的影响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翅片间距Fp对性能参数的影响第98-100页
    5.7 百叶窗窗翅间距Lp对百叶窗翅片对流换热的影响第100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百叶窗窗翅间距Lp对温度场的影响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百叶窗窗翅间距Lp对速度场的影响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百叶窗窗翅间距Lp对性能参数的影响第103-106页
    5.8 翅片厚度δ对百叶窗翅片对流换热的影响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翅片厚度Fp对温度场的影响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翅片厚度Fp对速度场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8.3 翅片厚度Fp对性能参数的影响第108-110页
    5.9 本章小结第110-112页
第6章 百叶窗翅片的优化第112-124页
    6.1 正交试验法第11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正交试验表及其基本性质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第114-116页
    6.2 以阻力性能为目标的翅片结构参数优化第116-119页
    6.3 以对流换热系数为目标的翅片结构参数优化第119-121页
    6.4 以综合传热性能为目标的散热片优化第121-122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22-124页
第7章 收腰管型散热器的胀接形式研究第124-134页
    7.1 胀接工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及研究状况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胀接工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胀接工序的研究状况第125页
    7.2 装配式散热器的胀接方式第125-126页
    7.3 胀头过盈量的确定第126-127页
    7.4 收腰管散热器胀接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数值模拟的基本步骤及几何模型的建立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施加载荷求解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第129页
    7.5 收腰管散热器胀接方式的实践研究第129-130页
    7.6 拉胀设备的改进第130-131页
    7.7 本章小结第131-134页
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34-138页
    8.1 全文总结第134-135页
    8.2 工作展望第135-138页
致谢第138-140页
参考文献第140-148页
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8-150页
附录B 图目录第150-154页
附录C 表目录第154-155页

论文共1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工作流的汽车制造供应链协控调度研究
下一篇:聚酰亚胺/纳米SiO2-Al2O3耐电晕薄膜的制备、表征及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