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选题的背景 | 第9页 |
(二)选题的目的、意义 | 第9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9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三、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(一)研究的重点 | 第19页 |
(二)研究的难点 | 第19-20页 |
(三)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0页 |
四、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20-21页 |
(一)文献分析法 | 第20页 |
(二)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必要性、现状与可行的出路 | 第21-32页 |
一、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1-24页 |
(一)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实现“中国梦”的必然要求 | 第21-22页 |
(二)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大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 | 第22-23页 |
(三)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| 第23-24页 |
二、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状 | 第24-30页 |
(一)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成效 | 第24-26页 |
(二)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0页 |
三、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可行的出路——顺应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的内涵 | 第32-47页 |
一、“形而上学”的含义 | 第32-39页 |
(一)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方法的形而上学 | 第32-37页 |
(二)作为本体论哲学的形而上学 | 第37-39页 |
二、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的内涵 | 第39-43页 |
(一)人的超越性 | 第40-41页 |
(二)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是对人的超越性的哲学表达 | 第41-43页 |
三、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的生成基础 | 第43-47页 |
(一)实践活动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| 第43-45页 |
(二)理论思维有限性与无限指向性的统一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忽视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 | 第47-55页 |
一、大学生理想教育忽视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的表现 | 第47-51页 |
(一)大学生理想教育忽视人的主体性 | 第47-49页 |
(二)大学生理想教育忽视人的能动性 | 第49-50页 |
(三)大学生理想教育忽视人的创新性 | 第50-51页 |
二、大学生理想教育忽视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的原因 | 第51-55页 |
(一)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| 第51-52页 |
(二)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 | 第52-53页 |
(三)教育方法的功利主义方面的原因 | 第53-54页 |
(四)教育内容的简单化方面的原因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顺应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改进大学生理想教育 | 第55-67页 |
一、顺应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改进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要求 | 第55-59页 |
(一)落实和深化素质教育 | 第55-56页 |
(二)正确处理知识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(三)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 | 第57-58页 |
(四)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| 第58-59页 |
二、顺应人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改进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具体途径 | 第59-67页 |
(一)大学生理想教育理念的改进 | 第59-60页 |
(二)大学生理想教育方法的改进 | 第60-64页 |
(三)大学生理想教育内容的改进 | 第64-6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