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(一)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(二)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6-18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五、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(一)本研究的重点 | 第19页 |
(二)本研究的难点 | 第19页 |
(三)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1-29页 |
一、大学生创业意识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(一)创业意识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(二)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(三)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内涵 | 第23页 |
二、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| 第23-29页 |
(一)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强力驱使 | 第24页 |
(二)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的有力推动 | 第24-25页 |
(三)大学生就业观创新的必然选择 | 第25-26页 |
(四)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时代要求 | 第26-27页 |
(五)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回应 | 第27-28页 |
(六)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迫切需要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有利环境及主要内容 | 第29-39页 |
一、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有利环境 | 第29-31页 |
(一)政策环境 | 第29-30页 |
(二)高校教育环境 | 第30-31页 |
(三)“互联网+”环境 | 第31页 |
二、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内容 | 第31-35页 |
(一)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目标 | 第31-33页 |
(二)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内容 | 第33-35页 |
三、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原则 | 第35-39页 |
(一)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情感培养相结合原则 | 第36页 |
(二)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| 第36-37页 |
(三)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| 第37页 |
(四)共性指导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原则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39-47页 |
一、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历史与现状 | 第39-43页 |
(一)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历史回顾 | 第39-40页 |
(二)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现状 | 第40-43页 |
二、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5页 |
(一)重理论轻实践 | 第43页 |
(二)重传统轻革新 | 第43-44页 |
(三)创业意识培育存在误区 | 第44-45页 |
三、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5-47页 |
(一)大学生学业与创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| 第45页 |
(二)大学教育与创业意识培育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| 第45-46页 |
(三)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塑造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途径 | 第47-55页 |
一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 | 第47-51页 |
(一)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正确引导 | 第47-48页 |
(二)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内容 | 第48-49页 |
(三)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创业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| 第49-50页 |
(四)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| 第50-51页 |
二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| 第51-52页 |
(一)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| 第51页 |
(二)强化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 | 第51-52页 |
(三)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| 第52页 |
三、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创业意识培育网络平台 | 第52-55页 |
(一)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网络社区建设 | 第53页 |
(二)加强校园网创业意识培育教师队伍建设 | 第53-54页 |
(三)构建师生双方互联互动的创业意识培育平台 | 第54-55页 |
结束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