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5页 |
(一)研究的背景 | 第9页 |
(二)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2.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三)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(1)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| 第10页 |
(2)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(3)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性研究 | 第11页 |
2.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(1)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| 第11页 |
(2)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 | 第11-12页 |
(3)区域经济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 | 第12页 |
3.总体评述 | 第12-13页 |
(四)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3页 |
1.文献分析法 | 第13页 |
2.调查法 | 第13页 |
(五)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(六)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二、理论概述 | 第15-18页 |
(一)基本概念 | 第15-16页 |
1.中等职业教育 | 第15页 |
2.区域经济 | 第15-16页 |
(二)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1.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6页 |
2.区位经济理论 | 第16页 |
3.政府经营管理理论 | 第16-18页 |
三、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| 第18-27页 |
(一)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| 第18-21页 |
1.忻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| 第18-19页 |
(1)经济总量发展水平不高 | 第18-19页 |
(2)产业结构不合理 | 第19页 |
2.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| 第19-21页 |
(1)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高比例不合理 | 第20页 |
(2)中等职业教育转短期培训 | 第20-21页 |
(二)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| 第21-26页 |
1.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才数量的协调性 | 第21-22页 |
(1)中等职业教育为忻州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欠佳 | 第21-22页 |
(2)中等职业技术毕业人才流失严重 | 第22页 |
2.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| 第22-24页 |
(1)人才技术类型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| 第23页 |
(2)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与区域经济特色性不匹配 | 第23-24页 |
3.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| 第24-26页 |
(1)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缺乏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| 第24-25页 |
(2)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| 第25-26页 |
(三)忻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存问题 | 第26-27页 |
四、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忻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| 第27-33页 |
(一)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| 第27-29页 |
1.社会观念的偏见导致中等教育招生困难 | 第27-28页 |
2.企业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| 第28页 |
3.工作待遇差导致人才外流 | 第28-29页 |
(二)政府的管理因素 | 第29-30页 |
1.对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不足 | 第29页 |
2.校企合作引导不力 | 第29-30页 |
3.产业结构调整协调性不足 | 第30页 |
(三)中等职业学校的自身管理因素 | 第30-33页 |
1.办学目标不明确 | 第30-31页 |
2.专业设计有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师资力量不足 | 第32-33页 |
五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忻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及对策 | 第33-39页 |
(一)忻州市政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忻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举措 | 第33-35页 |
1.纠正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知 | 第33页 |
2.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| 第33-34页 |
3.建立合理的企业薪酬待遇 | 第34页 |
4.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| 第34-35页 |
(二)落实校企合作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性 | 第35-37页 |
1.构建校企合作政策衔接体系 | 第35页 |
2.回应企业利益诉求 | 第35-36页 |
3.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| 第36页 |
4.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 | 第36-37页 |
(三)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 | 第37-39页 |
1.明确办学目标 | 第37页 |
2.优化专业设计 | 第37-38页 |
3.提升师资水平 | 第38-39页 |
六、研究的结论、创新与展望 | 第39-41页 |
(一)研究的结论 | 第39页 |
(二)创新之处 | 第39-40页 |
(三)展望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