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岩条件下单护盾TBM长距离独头掘进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TBM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1.2.2 TBM选型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TBM掘进参数研究 | 第12页 |
1.2.4 单护盾TBM施工技术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3.2 主要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2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7 | 第16-23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6-21页 |
2.1.1 工程位置 | 第16页 |
2.1.2 工程设计 | 第16-17页 |
2.1.3 初设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7-18页 |
2.1.4 施工阶段补充地质勘察 | 第18-19页 |
2.1.5 TBM施工过程简介 | 第19-21页 |
2.2 工程施工特点及难点 | 第21-22页 |
2.2.1 工程施工特点 | 第21页 |
2.2.2 工程施工难点 | 第21-2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3 TBM选型及设备配置研究 | 第23-33页 |
3.1 选型原则和依据 | 第23页 |
3.2 隧道工程对TBM的配置要求 | 第23-25页 |
3.2.1 隧道支护系统 | 第23页 |
3.2.2 后配套及出碴系统 | 第23-24页 |
3.2.3 主机系统 | 第24-25页 |
3.3 TBM形式确定 | 第25页 |
3.4 单护盾TBM工作原理 | 第25-27页 |
3.4.1 单护盾TBM开挖原理 | 第25-26页 |
3.4.2 单护盾TBM掘进原理 | 第26-27页 |
3.5 TBM对本工程的适应性 | 第27-28页 |
3.5.1 刀盘对地质的适应性 | 第27页 |
3.5.2 变频电机驱动对地质的适应性 | 第27-28页 |
3.5.3 长距离掘进适应性 | 第28页 |
3.6 TBM主要技术参数表 | 第28-3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4 单护盾TBM设备技术优化改造 | 第33-49页 |
4.1 设备招标及设计制造期间完成的技术优化改进 | 第33-35页 |
4.2 TBM刀盘盾体重新加工制造技术改造 | 第35-45页 |
4.2.1 刀盘改造 | 第35-39页 |
4.2.2 盾体改造 | 第39-41页 |
4.2.3 辅助系统和后配套改造 | 第41-45页 |
4.3 TBM前盾延伸改造 | 第45-48页 |
4.3.1 前盾延伸的功能、选择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.2 数值分析前盾延伸受力 | 第46-47页 |
4.3.3 前盾预设延伸护盾安装孔 | 第47-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TBM快速掘进施工及施工运输组织研究 | 第49-57页 |
5.1 TBM快速掘进施工简介 | 第49页 |
5.2 TBM掘进施工流程 | 第49-50页 |
5.3 各工序完成时间要求 | 第50-51页 |
5.3.1 分析统计单月施工时间 | 第50页 |
5.3.2 TBM掘进施工各环节时间要求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4 TBM施工运输系统 | 第51-56页 |
5.4.1 单列编组配置 | 第51-53页 |
5.4.2 设备选型 | 第53-54页 |
5.4.3 编组数量确定 | 第54-55页 |
5.4.4 洞内运输轨线布置 | 第55页 |
5.4.5 洞外运输设备 | 第55页 |
5.4.6 供料门吊 | 第55-56页 |
5.4.7 运输组织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6 单护盾TBM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掘进参数研究 | 第57-65页 |
6.1 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为主的干燥围岩洞段 | 第57-58页 |
6.2 含水疏松砂岩洞段 | 第58-59页 |
6.3 TBM在相对稳定围岩下快速掘进技术 | 第59-61页 |
6.3.1 TBM掘进参数管理 | 第59页 |
6.3.2 TBM掘进工序管理 | 第59-60页 |
6.3.3 快速掘进单班施工人员配置 | 第60-61页 |
6.4 含水疏松沙层不良地质洞段TBM施工 | 第61-64页 |
6.4.1 地质简介 | 第61页 |
6.4.2 施工对策及方案设计 | 第61-64页 |
6.4.3 方案实施效果 | 第6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6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65页 |
7.3 展望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附录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