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8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3-16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6-17页 |
(三) 综合评述 | 第17-18页 |
三、研究目的、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(一)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四)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9页 |
(五)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8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界定 | 第20-22页 |
(一) 创业 | 第20页 |
(二) 创业教育 | 第20-21页 |
(三) 民办高校 | 第21页 |
(四) 商学融合 | 第21-22页 |
二、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2页 |
(一)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2页 |
(二) 党和国家教育深化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 | 第22页 |
(三) 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立校的根本需求 | 第22页 |
三、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3页 |
(一)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(二)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| 第23页 |
(三)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| 第23页 |
四、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体系 | 第23-28页 |
(一) 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目标 | 第23-24页 |
(二) 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方式 | 第24-25页 |
(三) 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特色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现状、问题与原因 | 第28-45页 |
一、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| 第28-35页 |
(一) 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生成背景 | 第28页 |
(二) 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| 第28-35页 |
二、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特点、成效和不足 | 第35-42页 |
(一) 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的特点 | 第35-39页 |
(二) 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成效 | 第39-42页 |
三、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| 第42-45页 |
(一) 创业教育时效性不能达到预期 | 第42页 |
(二) 缺乏专项经费支持 | 第42-43页 |
(三) 生源质量问题 | 第43页 |
(四) 体制障碍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武昌理工学院“商学融合”式创业教育改进的对策 | 第45-52页 |
一、转变创业人才培养观念 | 第45页 |
(一) 创立“商学融合”教育观念 | 第45页 |
(二) 贯彻“理论+两创”教育观念 | 第45页 |
二、完善“商学融合”人才培养模式 | 第45-49页 |
(一) 明确管理机构职责 | 第45-46页 |
(二) 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 | 第46-47页 |
(三)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| 第47-48页 |
(四) 完善校内实践平台体系 | 第48-49页 |
三、构建“商学融合”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 | 第49-51页 |
(一) 师资队伍评价模式 | 第49页 |
(二) 学生群体评价模式 | 第49-50页 |
(三) 课程体系的评价模式 | 第50页 |
(四) 综合评价体系 | 第50-51页 |
四、改善“商学融合”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 | 第56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