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基于GIS的史前聚落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关于聚落与耕地关系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关于河湟谷地史前聚落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4 研究现状及不足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案 | 第15-19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4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.1 理论意义 | 第19页 |
1.4.2 实践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20-28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20-21页 |
2.2 自然环境背景 | 第21-22页 |
2.2.1 地质地貌 | 第21页 |
2.2.2 气候水文 | 第21页 |
2.2.3 植被土壤 | 第21-22页 |
2.3 河湟谷地史前文化类型及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3.1 仰韶文化 | 第22页 |
2.3.2 马家窑文化 | 第22-23页 |
2.3.3 齐家文化 | 第23页 |
2.3.4 卡约文化 | 第23-24页 |
2.3.5 辛店文化 | 第24页 |
2.4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24-27页 |
2.4.1 数据来源 | 第24-25页 |
2.4.2 数据处理 | 第25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河湟谷地史前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| 第28-52页 |
3.1 基于Voronoi图的聚落集聚特征 | 第28-32页 |
3.1.1 Voronoi图 | 第28页 |
3.1.2 变异系数 | 第28-29页 |
3.1.3 最近邻点指数 | 第29页 |
3.1.4 聚落空间规模特征 | 第29-32页 |
3.2 基于高程分析的垂直分布特征 | 第32-37页 |
3.2.1 聚落分布高程统计 | 第32-37页 |
3.2.2 聚落选址高程偏好解读 | 第37页 |
3.3 基于核密度的水平分布特征 | 第37-39页 |
3.3.1 核密度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2 聚落重心迁移趋势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 基于等级规模法则的聚落形态结构 | 第39-50页 |
3.4.1 聚落集群的划分 | 第40-43页 |
3.4.2 等级规模分异 | 第43-47页 |
3.4.3 聚落形态结构 | 第47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4章 河湟谷地史前耕地格局分析 | 第52-86页 |
4.1 基于遗址域的聚落耕作范围计算 | 第52-54页 |
4.1.1 遗址域 | 第53页 |
4.1.2 步行速度函数 | 第53-54页 |
4.1.3 成本距离分析 | 第54页 |
4.2 基于AHP的土地宜耕性评价 | 第54-73页 |
4.2.1 层次分析法 | 第55-56页 |
4.2.2 评价对象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4.2.3 评价体系的拟定 | 第57页 |
4.2.4 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57-59页 |
4.2.5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| 第59-61页 |
4.2.6 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| 第61-71页 |
4.2.7 评价结果 | 第71-73页 |
4.3 河湟谷地史前耕地格局演变 | 第73-80页 |
4.3.1 聚落分布与耕地的关系 | 第73-75页 |
4.3.2 耕地规模变化 | 第75-79页 |
4.3.3 土地宜耕比变化 | 第79-80页 |
4.3.4 讨论 | 第80页 |
4.4 聚落形态结构与耕地的关系 | 第80-84页 |
4.4.1 聚落形态结构与耕地的关系 | 第80-84页 |
4.4.2 讨论 | 第8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5章 耕地与气候环境及经济形态的相关性 | 第86-104页 |
5.1 古气候与植被状况概述 | 第86-88页 |
5.1.1 古气候概况 | 第86-87页 |
5.1.2 古植被概况 | 第87-88页 |
5.1.3 讨论 | 第88页 |
5.2 生业经济状况概述 | 第88-90页 |
5.2.1 植物浮选结果 | 第88-89页 |
5.2.2 动物遗存 | 第89-90页 |
5.3 耕地与聚落经济形态的关系 | 第90-99页 |
5.3.1 不同聚落经济形态差异化探讨 | 第90-96页 |
5.3.2 不同文化经济形态差异化探讨 | 第96-99页 |
5.4 耕地与环境及经济形态的相关性讨论 | 第99-101页 |
5.5 小结 | 第101-104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4-10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6.2 总结与思考 | 第105-106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4页 |
致谢: | 第114-116页 |
附录A 不同时期聚落集群等级规模曲线、形态结构及耕地条件 | 第116-128页 |
附录B 58处遗址样本植物浮选结果及耕地计算结果 | 第128-13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