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贸易网络的特征研究 | 第12-15页 |
1.2.2 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及演化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3 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2 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商品贸易网络构建 | 第20-24页 |
2.1 商品贸易网络构建 | 第20页 |
2.2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20-21页 |
2.3 相关统计指标说明 | 第21-24页 |
2.3.1 网络密度 | 第21页 |
2.3.2 网络中心性 | 第21-22页 |
2.3.3 网络凝聚子群 | 第22页 |
2.3.4 网络核心-边缘结构 | 第22-24页 |
3 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商品贸易网络的特征及演进 | 第24-48页 |
3.1 网络贸易整体特征分析 | 第24-26页 |
3.2 网络密度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3 网络中心性分析 | 第30-38页 |
3.3.1 点出度 | 第30-34页 |
3.3.2 点入度 | 第34-38页 |
3.4 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| 第38-44页 |
3.5 网络核心—边缘结构分析 | 第44-48页 |
4 ―丝绸之路经济带‖商品贸易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-57页 |
4.1 QAP回归分析方法概述 | 第48页 |
4.2 网络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| 第48-50页 |
4.2.1 经济差异因素 | 第48页 |
4.2.2 文化差异因素 | 第48-49页 |
4.2.3 地理差异因素 | 第49页 |
4.2.4 制度差异因素 | 第49页 |
4.2.5 贸易协定因素 | 第49-50页 |
4.3 QAP回归分析 | 第50-57页 |
4.3.1 工业制造品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.2 矿产品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.3 农产品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4-57页 |
5 以中国工业制成品为例的个体贸易网络实证分析 | 第57-65页 |
5.1 贸易现状与贸易结构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1.1 整体贸易现状与结构 | 第57-58页 |
5.1.2 工业制造品出口贸易现状与结构 | 第58-59页 |
5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9-62页 |
5.2.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| 第59-60页 |
5.2.2 数据来源及说明 | 第60页 |
5.2.3 实证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3 实证改进分析 | 第62-6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