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1 引言 | 第15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6-21页 |
1.2.1 关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2.2 关于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2.3 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与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2.4 文献述评 | 第2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4 本文的基本框架 | 第22-24页 |
2 平衡计分卡及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概述 | 第24-33页 |
2.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1.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 | 第24页 |
2.1.2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1.3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| 第25页 |
2.2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| 第25-29页 |
2.2.1 平衡计分卡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| 第25-26页 |
2.2.2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指标体系及相互关系 | 第26-28页 |
2.2.3 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业绩评价的前提条件 | 第28-29页 |
2.3 稀土行业生产流程的特点及其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2.3.1 稀土行业的生产流程及特点 | 第29-30页 |
2.3.2 稀土行业生产流程特点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| 第31-33页 |
2.4.1 战略管理理论 | 第31页 |
2.4.2 资本保全理论 | 第31页 |
2.4.3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4.4 权变管理理论 | 第32-33页 |
3 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| 第33-36页 |
3.1 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| 第33-34页 |
3.1.1 增强稀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| 第33页 |
3.1.2 使业绩评价和行业战略目标相挂钩 | 第33页 |
3.1.3 实现稀土行业的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 | 第33-34页 |
3.1.4 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,改善稀土行业的经营管理 | 第34页 |
3.2 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| 第34-36页 |
3.2.1 系统全面原则 | 第34页 |
3.2.2 与战略目标相结合原则 | 第34页 |
3.2.3 成本—效益原则 | 第34-35页 |
3.2.4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35页 |
3.2.5 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原则 | 第35-36页 |
4 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| 第36-40页 |
4.1 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影响因素 | 第36-37页 |
4.1.1 经营目标的不同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1.2 多元的评价主体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1.3 竞争态势的改变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1.4 产业链整合的要求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| 第37页 |
4.2 稀土行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殊影响因素 | 第37-40页 |
4.2.1 稀土行业核心竞争力 | 第37-38页 |
4.2.2 环境保护要求 | 第38页 |
4.2.3 稀土行业社会责任 | 第38-39页 |
4.2.4 国家稀土政策 | 第39-40页 |
5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北方稀土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0-54页 |
5.1 北方稀土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| 第40-43页 |
5.1.1 公司简介 | 第40-41页 |
5.1.2 公司稀土生产的工艺流程 | 第41-43页 |
5.2 平衡计分卡构建的准备工作 | 第43-45页 |
5.2.1 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所处环境进行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2.2 制定公司总体战略规划 | 第44页 |
5.2.3 战略管理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 | 第44-45页 |
5.3 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5-54页 |
5.3.1 财务维度 | 第45-48页 |
5.3.2 客户维度 | 第48-49页 |
5.3.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| 第49-50页 |
5.3.4 学习与成长维度 | 第50-51页 |
5.3.5 外部影响维度 | 第51-54页 |
6 北方稀土公司在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4-58页 |
6.1 指标的选取 | 第54-55页 |
6.1.1 注意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| 第54页 |
6.1.2 指标之间应相互补充、相互制约 | 第54-55页 |
6.2 高层重视,全员参与 | 第55-56页 |
6.2.1 获得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 | 第55页 |
6.2.2 通过宣传和沟通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| 第55-56页 |
6.3 在实施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 | 第56页 |
6.3.1 把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 | 第56页 |
6.3.2 把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职工晋升的依据 | 第56页 |
6.4 各维度指标应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作出调整 | 第56-58页 |
6.4.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| 第56-57页 |
6.4.2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改进 | 第57-58页 |
结束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