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1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4-20页 |
2.1 信用风险 | 第14-16页 |
2.1.1 信用风险的含义 | 第14页 |
2.1.2 信用风险的类型和特征 | 第14-15页 |
2.1.3 信用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 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| 第16-20页 |
2.2.1 信用风险管理的涵义 | 第16-17页 |
2.2.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| 第17-18页 |
2.2.3 信用风险管理的控制 | 第18-20页 |
3 J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0-37页 |
3.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概况 | 第20-23页 |
3.1.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 | 第20-21页 |
3.1.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| 第21-23页 |
3.2 JX银行简介 | 第23-27页 |
3.2.1 JX银行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2.2 JX银行主要经营业务 | 第24-27页 |
3.3 JX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| 第27-34页 |
3.3.1 JX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现状 | 第27-30页 |
3.3.2 JX银行贷款风险对比 | 第30-31页 |
3.3.3 JX银行业务风险体现 | 第31-34页 |
3.4 J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| 第34-37页 |
3.4.1 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3.4.2 授信业务的市场机制建设比较欠缺 | 第35页 |
3.4.3 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存在不足 | 第35页 |
3.4.4 信用风险监管比较薄弱 | 第35-37页 |
4 J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37-40页 |
4.1 完善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 | 第37页 |
4.2 转移银行信用风险 | 第37页 |
4.3 优化信贷业务流程 | 第37-38页 |
4.3.1 授信业务流程更新 | 第37-38页 |
4.3.2 完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 | 第38页 |
4.3.3 存量信贷业务的管理 | 第38页 |
4.4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 | 第38-40页 |
4.4.1 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| 第38-39页 |
4.4.2 创建以客户行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| 第39页 |
4.4.3 健全信用风险外部监管系统 | 第39-40页 |
5 J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| 第40-44页 |
5.1 组织保障 | 第40-42页 |
5.1.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| 第40页 |
5.1.2 加强对信用人员的监管工作 | 第40页 |
5.1.3 明确岗位职责,建立岗位制约机制 | 第40页 |
5.1.4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改革 | 第40-41页 |
5.1.5 实施风险绩效考核管理 | 第41-42页 |
5.2 制度保障 | 第42-43页 |
5.2.1 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贷款政策 | 第42页 |
5.2.2 完善授权政策 | 第42页 |
5.2.3 优化不良资产管理相关政策 | 第42页 |
5.2.4 制定信用评级政策 | 第42-43页 |
5.3 人才建设与保障 | 第43-44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