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2页 |
1.1 前言 | 第14页 |
1.2 碳量子点 | 第14-15页 |
1.3 碳量子点的性能 | 第15-23页 |
1.3.1 结构 | 第15页 |
1.3.2 光学性能 | 第15-19页 |
1.3.3 光致电子转移性能 | 第19页 |
1.3.4 低生物毒性 | 第19-20页 |
1.3.5 发光机理 | 第20-23页 |
1.4 碳量子点的合成与改性 | 第23-27页 |
1.4.1 碳量子点的合成 | 第23-26页 |
1.4.2 碳量子点的表面修饰与改性 | 第26-27页 |
1.5 碳量子点及其复合物的应用 | 第27-30页 |
1.5.1 生物标记及传感 | 第27-28页 |
1.5.2 光催化复合材料 | 第28-29页 |
1.5.3 光电转化复合材料 | 第29-30页 |
1.6 选题的目的、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1.6.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-31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氮掺杂型生物质碳点的绿色合成及改性 | 第32-44页 |
2.1 前言 | 第3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2-35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32页 |
2.2.2 氮掺杂碳点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2.3 氮掺杂型多色发光碳点的制备 | 第33页 |
2.2.4 生物质碳点的改性 | 第33页 |
2.2.5 碳点的形态结构表征 | 第33-34页 |
2.2.6 碳点的化学组分表征 | 第34页 |
2.2.7 碳点的荧光性能表征 | 第34页 |
2.2.8 纳米载药体系的体外释放实验 | 第34-3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3页 |
2.3.1 氮掺杂碳点的结构组成 | 第35-36页 |
2.3.2 氮掺杂碳点的荧光性能 | 第36-38页 |
2.3.3 氮掺杂型多色发光碳点的荧光性能 | 第38-39页 |
2.3.4 NCDs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 | 第39-40页 |
2.3.5 改性碳点的形貌结构 | 第40-41页 |
2.3.6 改性碳点的化学组成 | 第41-42页 |
2.3.7 改性碳点的荧光性能 | 第42页 |
2.3.8 改性碳点的体外释放实验 | 第42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木素碳点对高价态金属离子的可逆荧光调控及其应用研究 | 第44-65页 |
3.1 前言 | 第44-4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5-48页 |
3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45页 |
3.2.2 氮掺杂型木素碳点的制备 | 第45-46页 |
3.2.3 形态结构表征 | 第46页 |
3.2.4 化学组分表征 | 第46页 |
3.2.5 荧光性能表征 | 第46页 |
3.2.6 木素碳点对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行为研究 | 第46-47页 |
3.2.7 木素碳点的生物传感实验 | 第47页 |
3.2.8 木素碳点的荧光恢复“on-off-on”实验 | 第47-4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64页 |
3.3.1 木素碳点的形貌与结构 | 第48-49页 |
3.3.2 木素碳点的化学组成 | 第49-50页 |
3.3.3 木素碳点的光学性质 | 第50-51页 |
3.3.4 影响木素碳点的荧光性能的因素探讨 | 第51-53页 |
3.3.5 木素碳点对高价态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响应行为 | 第53-54页 |
3.3.6 基于三价铁离子的“on-off-on”分析传感模型的构建 | 第54-55页 |
3.3.7 基于三价铁离子构建基本模型的机理探讨 | 第55-59页 |
3.3.8 木素碳点对其他高价态金属离子的“on-off-on”荧光响应 | 第59-62页 |
3.3.9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血清铁离子的传感 | 第62-63页 |
3.3.10 “on-off-on”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逻辑门电路中的应用 | 第63-6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协同增强生物质碳点/LDH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| 第65-89页 |
4.1 前言 | 第65-6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6-69页 |
4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66页 |
4.2.2 LDH的制备 | 第66-67页 |
4.2.3 CDs及LDH的表征 | 第67页 |
4.2.4 PAA/CDs/LDH氢键增强水凝胶的制备及常规表征 | 第67-68页 |
4.2.5 PAA/CDs/LDH氢键增强水凝胶力学性能的表征 | 第68-69页 |
4.2.6 PAA/CDs/LDH氢键增强水凝胶溶胀性能的表征 | 第6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88页 |
4.3.1 PAA/CDs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69-71页 |
4.3.2 PAA/CDs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| 第71-73页 |
4.3.3 水滑石的制备 | 第73-74页 |
4.3.4 水滑石的形貌与结构 | 第74-76页 |
4.3.5 PAA/CDs/LDH复合水凝胶的形貌和结构 | 第76-78页 |
4.3.6 PAA/CDs/LDH氢键增强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| 第78-86页 |
4.3.7 PAA/CDs/LDH氢键增强水凝胶的光学性能 | 第86-87页 |
4.3.8 PAA/CDs/LDH氢键增强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| 第87-8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五章 基于生物质碳点/LDH复合水凝胶的“ON-OFF-ON”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. | 第89-103页 |
5.1 前言 | 第89-90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90-92页 |
5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90页 |
5.2.2 PAA/CDs/LDH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| 第90-91页 |
5.2.3 PAA/CDs/LDH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| 第91页 |
5.2.4 基于复合水凝胶“on-off-on”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 | 第91-9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2-102页 |
5.3.1 PAA/CDs/LDH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形貌与结构 | 第92-94页 |
5.3.2 PAA/CDs/LDH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| 第94-98页 |
5.3.3 PAA/CDs/LDH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荧光传感 | 第98-10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03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2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附件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