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淀粉及其衍生物 | 第14-16页 |
1.1.1 直链淀粉 | 第14-16页 |
1.1.2 支链淀粉 | 第16页 |
1.2 聚合物的分级 | 第16-19页 |
1.2.1 色谱分级法 | 第17-18页 |
1.2.2 沉淀分级法 | 第18页 |
1.2.3 温度分级法 | 第18-19页 |
1.3 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3.1 维生素E的结构特点 | 第19页 |
1.3.2 维生素E的功能特性 | 第19-20页 |
1.4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4.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特点 | 第20页 |
1.4.2 大豆异黄酮的功能特性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意义、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1.5.1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21-22页 |
1.5.2 论文理论依据 | 第22页 |
1.5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螺旋糊精及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的制备 | 第24-44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材料与设备 | 第24-26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2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6-33页 |
2.3.1 脱支淀粉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3.2 3 ,5-二硝基水杨酸(DNS)法测定酶解率 | 第26-27页 |
2.3.3 脱支淀粉核磁共振光谱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3.4 螺旋糊精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3.5 蓝值的测定 | 第28页 |
2.3.6 螺旋糊精的分级醇沉 | 第28-29页 |
2.3.7 凝胶色谱法(GPC)测定螺旋糊精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| 第29-30页 |
2.3.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30页 |
2.3.9 螺旋糊精/维生素E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| 第30页 |
2.3.10 包合物中维生素E含量测定 | 第30-32页 |
2.3.11 螺旋糊精/大豆异黄酮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| 第32页 |
2.3.12 包合物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3页 |
2.4.1 酶解时间对淀粉水解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4.2 脱支淀粉与碘试剂显色 | 第34-35页 |
2.4.3 脱支淀粉及螺旋糊精的分子量分布 | 第35-37页 |
2.4.4 分级醇沉螺旋糊精的表观形貌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4.5 分级醇沉得到的螺旋糊精片段对维生素E和大豆异黄酮包埋效率 | 第38-39页 |
2.4.6 维生素E包埋单因素试验分析 | 第39-41页 |
2.4.7 大豆异黄酮包埋单因素试验分析 | 第41-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螺旋糊精/碳纳米管包合物的结构及性质表征 | 第44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44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44-45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3.2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4-45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3.1 SD-40/CNTs包合物制备 | 第45-46页 |
3.3.2 X-射线衍射(XRD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46页 |
3.3.3 ~1H核磁共振(1HNMR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46页 |
3.3.4 傅立叶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46页 |
3.3.5 拉曼光谱(Raman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46页 |
3.3.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46页 |
3.3.7 原子力显微镜(AFM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46-47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3.4.1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| 第47页 |
3.4.2 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4.3 红外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4.4 拉曼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4.5 包合物的显微表征结果 | 第50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的结构及性质表征 | 第52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52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52-53页 |
4.2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52-53页 |
4.2.2 仪器设备 | 第53页 |
4.3 试验方法 | 第53-55页 |
4.3.1 傅立叶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3页 |
4.3.2 X-射线衍射(XRD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3-54页 |
4.3.3 小角X-射线散射(SAXS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4页 |
4.3.4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4页 |
4.3.5 ~(13)C固体核磁(13CCP/MASNMR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4页 |
4.3.6 二维核欧沃豪斯谱(NOESY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4-55页 |
4.3.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(CLSM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5页 |
4.3.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| 第55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6页 |
4.4.1 红外结果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.2 DSC测定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4.3 XRD结果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4.4 ~(13)C固体核磁共振谱分析 | 第58-60页 |
4.4.5 小角X-散射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4.6 ~1H-~1HNOESY核磁结果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4.7 SEM结果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4.8 激光共聚焦结果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| 第68-84页 |
5.1 引言 | 第68页 |
5.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68-69页 |
5.2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68-69页 |
5.2.2 仪器设备 | 第69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69-73页 |
5.3.1 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的氧化稳定性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3.2 模拟SD-40/抗氧化因子在口腔、胃肠道中的消化过程 | 第71-72页 |
5.3.3 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在人体模拟系统中的粒径分析 | 第72页 |
5.3.4 葡萄糖含量测定 | 第72页 |
5.3.5 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在人体模拟系统中的释放动力学 | 第72页 |
5.3.6 螺旋糊精/抗氧化因子包合物在人体模拟系统中的抗氧化稳定性 | 第72-73页 |
5.3.7 激光共聚焦分析 | 第73页 |
5.4 结果分析 | 第73-82页 |
5.4.1 贮藏氧化稳定性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4.2 消化系统中葡萄糖水解动力学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4.3 消化系统中抗氧化因子释放动力学分析 | 第75-78页 |
5.4.4 消化过程中粒径分析 | 第78-80页 |
5.4.5 消化系统中形貌分析 | 第80-81页 |
5.4.6 消化过程中氧化稳定性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8页 |
一 结论 | 第84-86页 |
二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86页 |
三 展望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7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
附件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