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6页 |
1.1.1 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及健康素养概述 | 第12页 |
1.1.2 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及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1.3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发展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3页 |
1.3.1 健康养生类节目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2 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24页 |
1.5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7页 |
1.5.1 健康传播效果的层面理论 | 第24-25页 |
1.5.2 议程设置理论 | 第25页 |
1.5.3 使用与满足理论 | 第25页 |
1.5.4 社会营销理论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现状 | 第27-41页 |
2.1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界定 | 第27-28页 |
2.2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播出概况 | 第28-30页 |
2.3 北京卫视《养生堂》的个案研究 | 第30-36页 |
2.3.1 样本选择 | 第30-31页 |
2.3.2 节目选题与内容 | 第31-35页 |
2.3.3 节目养生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3.4 节目形式 | 第36页 |
2.4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优劣势分析 | 第36-41页 |
2.4.1 节目优势 | 第36-38页 |
2.4.2 节目劣势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| 第41-59页 |
3.1 研究问题及假设 | 第41页 |
3.2 研究的具体设计 | 第41-45页 |
3.2.1 问卷设计 | 第41-42页 |
3.2.2 样本选择及问卷的发放和检测情况 | 第42-45页 |
3.3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| 第45-46页 |
3.4 关于受众收看节目情况的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5 关于节目传播效果四层面的情况分析 | 第49-59页 |
3.5.1 受众对节目健康信息的知晓情况 | 第50-51页 |
3.5.2 受众对节目健康信念的认同情况 | 第51-54页 |
3.5.3 受众健康态度的转变情况 | 第54-57页 |
3.5.4 受众对节目中健康行为建议的采纳及坚持情况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9-78页 |
4.1 健康传播效果实现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9-68页 |
4.1.1 影响受众获取健康知识的因素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1.2 影响受众认同健康信念的因素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1.3 影响受众转变健康态度的因素分析 | 第62-66页 |
4.1.4 影响受众采纳健康行为的因素分析 | 第66-68页 |
4.2 健康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8-78页 |
4.2.1 节目主体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2.2 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2.3 传播途径的选择 | 第72页 |
4.2.4 受众自身因素 | 第72-76页 |
4.2.5 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| 第78-87页 |
5.1 优化节目选题,把关健康内容 | 第78-80页 |
5.1.1 完善受众定位,满足青年群体的健康需求 | 第78-79页 |
5.1.2 建立“大健康”视野,优化节目的选题设置 | 第79页 |
5.1.3 规范节目制作流程,确保健康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| 第79-80页 |
5.2 加强反馈互动,推动健康节目形式多样化 | 第80-83页 |
5.2.1 充分利用电视优势,借鉴国外经验,丰富节目形式 | 第80-81页 |
5.2.2 优化节目播出时段与渠道,为青年受众收看节目创造条件 | 第81-82页 |
5.2.3 加强媒介组合,形成完善的健康传播机制与反馈机制 | 第82-83页 |
5.3 形成专业制作团队,打造健康品牌栏目 | 第83-87页 |
5.3.1 突出节目特色,打造独特的健康文化品牌 | 第83-84页 |
5.3.2 提高主持人的健康专业素质,注重人文关怀 | 第84-85页 |
5.3.3 善用社会营销模式,利用线下活动强化节目的公益性质 | 第85页 |
5.3.4 注重健康传播的技巧,增加节目说服力 | 第85-87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87-90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87-88页 |
6.2 研究的局限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附录 | 第95-99页 |
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9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