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信号采集系统的国内外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系统概述 | 第17-27页 |
2.1 需求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1.1 功能需求 | 第17页 |
2.1.2 安全性需求 | 第17-18页 |
2.1.3 性能的需求 | 第18页 |
2.1.4 信号采集的需求 | 第18页 |
2.2 可行性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 功能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4 系统的用例图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5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| 第21-26页 |
2.5.1 数据库需求分析 | 第22页 |
2.5.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| 第22-23页 |
2.5.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| 第23-2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| 第27-34页 |
3.1 系统的设计思想 | 第27页 |
3.2 系统的总体框图 | 第27-29页 |
3.3 采集系统相关器件的介绍 | 第29-32页 |
3.3.1 传感器 | 第29-30页 |
3.3.2 单片机 | 第30-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下位机设计 | 第34-45页 |
4.1 信号采集主要芯片模块 | 第34-39页 |
4.1.1 主芯片的介绍 | 第34-36页 |
4.1.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4.1.3 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4.1.4 串.通迅模块说明 | 第38-39页 |
4.2 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 | 第39-41页 |
4.2.1 电源模块的设计 | 第39-40页 |
4.2.2 温湿度信号设计 | 第40页 |
4.2.3 显示报警模块设计 | 第40-41页 |
4.2.4 主电路原理图设计 | 第41页 |
4.3 单片机硬件设计和软件的编写 | 第41-44页 |
4.3.1 液晶显示模块 | 第42-43页 |
4.3.2 蜂鸣器报警模块 | 第43-44页 |
4.3.3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| 第4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温湿度信号采集上位机软件设计 | 第45-63页 |
5.1 虚拟仪器介绍 | 第45-47页 |
5.1.1 Labview简介 | 第45-46页 |
5.1.2 Labview的特点 | 第46-47页 |
5.2 虚拟软件工具包介绍 | 第47-51页 |
5.2.1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介绍 | 第47-48页 |
5.2.2 数据库访问技术 | 第48-51页 |
5.2.3 ReportGenerationToolkit报表工具包 | 第51页 |
5.3 信号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| 第51-58页 |
5.3.1 登录模块 | 第52-53页 |
5.3.2 串.模块设计 | 第53-55页 |
5.3.3 温湿度报警模块 | 第55页 |
5.3.4 报表模块设计 | 第55-57页 |
5.3.5 温湿度自动控制模块 | 第57页 |
5.3.6 数据保存模块 | 第57-58页 |
5.4 信号采集系统Tomcat服务器设计 | 第58-61页 |
5.4.1 Tomca服务器简介 | 第58-59页 |
5.4.2 Tomcat的组成结构 | 第59页 |
5.4.3 Tomcat的工作模式 | 第59-60页 |
5.4.4 文件的上传 | 第60-61页 |
5.4.5 文件的下载 | 第61页 |
5.5 测试用例设计 | 第61-62页 |
5.6 本章小节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调试 | 第63-73页 |
6.1 硬件调试 | 第63-65页 |
6.1.1 监测部分测试 | 第63-64页 |
6.1.2 自动控制部分调试 | 第64-65页 |
6.2 系统整体调试 | 第65-72页 |
6.2.1 登录模块 | 第65-66页 |
6.2.2 温湿度显示模块 | 第66-68页 |
6.2.3 温度自动控制模块 | 第68页 |
6.2.4 报警模块 | 第68-70页 |
6.2.5 帮助模块 | 第70页 |
6.2.6 打印报表模块 | 第70-71页 |
6.2.7 文件的上传 | 第71-72页 |
6.3 本章小节 | 第72-7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7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7.2 改进和展望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