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3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4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调查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4.3 课堂观察法 | 第15页 |
1.4.4 案例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2页 |
2.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6页 |
2.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3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7页 |
2.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5 课堂有效教学理论 | 第18-22页 |
2.5.1 有效教学的提出 | 第18页 |
2.5.2 有效教学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2.5.3 有效教学的特征 | 第19页 |
2.5.4 有效教学策略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海南省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22-34页 |
3.1 调查对象 | 第22页 |
3.2 调查方式 | 第22-23页 |
3.2.1 问卷调查 | 第22页 |
3.2.2 访谈 | 第22-23页 |
3.3 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0页 |
3.3.1 学生问卷统计分析情况 | 第23-29页 |
3.3.2 教师方面访谈情况 | 第29-30页 |
3.4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4.1 学生层面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4.2 教师层面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第四章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| 第34-48页 |
4.1 数学教师应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 | 第34-35页 |
4.2 了解男女生数学学习差异,因材施教 | 第35-36页 |
4.3 创设问题驱动,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| 第36-39页 |
4.3.1 故事驱动进入课题 | 第36-38页 |
4.3.2 编诗驱动进入课题 | 第38页 |
4.3.3 游戏驱动进入课堂 | 第38-39页 |
4.4 强化课堂管理,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| 第39-40页 |
4.4.1 自我反思缺点 | 第39-40页 |
4.4.2 强化课堂管理办法 | 第40页 |
4.4.3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| 第40页 |
4.5 教学模式多样,增加教学新颖 | 第40-44页 |
4.5.1 启发式教学模式 | 第41页 |
4.5.2 发现式教学模式 | 第41-42页 |
4.5.3“行动引导”式教学模式 | 第42-44页 |
4.6 关注“学困生”,加强“学困生”的有效学习指导 | 第44-45页 |
4.7 构建合理评价体系,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| 第45-46页 |
4.8 反思形式多层,利于螺旋提升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 | 第48-60页 |
5.1 案例一:“18.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——菱形”的有效教学分析 | 第48-53页 |
5.2 案例二:“3.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”的有效教学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3 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| 第60-6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0页 |
6.2 思考 | 第60-64页 |
6.2.1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60-61页 |
6.2.2 本研究的展望 | 第61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附录 | 第66-76页 |
附录一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有效学习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| 第66-69页 |
附录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| 第69-70页 |
附录三 海南省某县三所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访谈记录 | 第70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附件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