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数学论文

HPM微课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行动研究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“互联网+数学教育”的时代趋势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革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三角学的重要性第16-19页
    1.2 研究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20-22页
2 文献综述第22-34页
    2.1 HPM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外HPM的研究现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HPM的研究现状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微课研究现状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微课的概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微课的分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微课的基本制作流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第28-29页
    2.3 HPM微课研究现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HPM微课的概念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HPM微课的类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HPM微课与数学教学第30页
    2.4 教学现状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教学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正弦定理的教学现状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余弦定理的教学现状第31-32页
    2.5 文献综述小结第32-34页
3 数学史简介第34-48页
    3.1 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历史第34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托勒密定理的证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帕普斯模型的证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阿布·韦发的证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克雷斯韦尔的单位圆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面积法第38-42页
    3.2 正弦定理的历史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“同径法”到“直角三角形法”的演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外接圆法”到“辅助直径法”的演化第43-44页
    3.3 余弦定理的历史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托勒密定理的证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韦达的证明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杨、肖夫内的证明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德摩根的证明第47-48页
4 HPM微课的研究框架第48-60页
    4.1 HPM微课的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HPM微课的课标分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HPM微课的教材分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HPM微课的学情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HPM微课的数学史料分析第50页
    4.2 HPM微课的设计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HPM微课教案的设计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HPM微课脚本的设计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HPM微学习单的设计第53-54页
    4.3 HPM微课的制作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拍摄类HPM微课的制作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录屏类HPM微课的制作第54页
    4.4 HPM微课的应用第54-55页
    4.5 HPM微课的评价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HPM微课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HPM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第58-60页
5 研究设计与实施规划第60-66页
    5.1 研究设计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究方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研究流程第61-62页
    5.2 研究对象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学生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教师第63页
    5.3 研究工具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调查问卷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访谈提纲第64页
    5.4 资料收集与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资料收集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资料分析第64-66页
6 行动研究过程与结果第66-96页
    6.1 计划阶段第66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整体规划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HPM微课案例的设计第67-81页
    6.2 行动阶段第81-82页
    6.3 反馈阶段第82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HPM微课的教学反思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调查问卷分析第83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访谈分析第89-93页
    6.4 反思阶段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教学反思与改进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总体反思第93-96页
7 结论与启示第96-100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HPM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HPM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影响第97页
    7.2 研究启示第97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6页
附录A “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”评审标准第106-107页
附录B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第107-116页
    附录B.1 “两角和的正弦公式”学前调查问卷第107-108页
    附录B.2 “两角和的正弦公式”学后调查问卷第108-109页
    附录B.3 “正弦定理”学前调查问卷第109-110页
    附录B.4 “正弦定理”学后调查问卷第110-111页
    附录B.5 “余弦定理”学前调查问卷第111-112页
    附录B.6 “余弦定理”学后调查问卷第112-113页
    附录B.7 学生的访谈提纲第113-114页
    附录B.8 教师的访谈提纲第114-116页
作者简介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吉华裔儿童汉字读写现状调查与对策
下一篇: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--以七年级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