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1.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2.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3.研究内容与指导思想 | 第13页 |
3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3.2 指导思想 | 第13页 |
4.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1章 过渡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背景 | 第14-23页 |
1.1 历史背景 | 第14-19页 |
1.1.1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| 第14-15页 |
1.1.2 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 | 第15-16页 |
1.1.3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| 第16-18页 |
1.1.4 百业待兴和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 | 第18-19页 |
1.2 理论背景 | 第19-23页 |
1.2.1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| 第19-20页 |
1.2.2 马克思民生理论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过渡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3-35页 |
2.1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| 第23-25页 |
2.1.1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| 第23-24页 |
2.1.2 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| 第24-25页 |
2.2 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| 第25-28页 |
2.2.1 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| 第25-27页 |
2.2.2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 | 第27-28页 |
2.3 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| 第28-30页 |
2.3.1 坚持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权 | 第28-29页 |
2.3.2 教育为工农服务,为生产建设服务 | 第29-30页 |
2.4 开展医疗卫生工作 | 第30-32页 |
2.4.1 加强组织领导 | 第30-31页 |
2.4.2 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政策 | 第31页 |
2.4.3 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并培养医务人员队伍 | 第31-32页 |
2.5 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| 第32-35页 |
2.5.1 团结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 | 第32-33页 |
2.5.2 解决鸦片、烟毒、娼妓、游民乞丐等问题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过渡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征 | 第35-39页 |
3.1 保障民生与巩固政权同步 | 第35-36页 |
3.2 改善民生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| 第36-37页 |
3.3 推进民生事业与社会主义改造相协调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过渡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评价 | 第39-45页 |
4.1 积极作用 | 第39-41页 |
4.1.1 提升了综合国力 | 第39-40页 |
4.1.2 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| 第40-41页 |
4.1.3 为新时期民生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 | 第41页 |
4.2 局限性 | 第41-45页 |
4.2.1 经济发展成果未能充分反哺民生事业 | 第42页 |
4.2.2 没有摆脱苏联发展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束缚 | 第42-43页 |
4.2.3 城乡之间的民生政策与实践存在一定差异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过渡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现实启示 | 第45-49页 |
5.1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| 第45-46页 |
5.2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| 第46-47页 |
5.3 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