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

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黄土地貌规划及生土建筑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.绪论第10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原生背景—基于黄土地貌特征的建筑形态演化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成长背景—基于人居环境需求的建筑空间更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现实背景—基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建筑材料选择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黄土地貌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土建筑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第14页
    1.5 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生土建筑的营造特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国内生土建筑研究概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国外生土建筑研究概述第17-21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研究框架第23-24页
2.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项目背景和设计条件分析第24-42页
    2.1 项目背景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2.2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第25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高西沟的地理位置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西沟的自然生态环境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高西沟气候变化特征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高西沟社会文化背景第30-33页
    2.3 项目总体规划的设计条件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的功能模式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总体规划定位第35-4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0-42页
3.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黄土地貌规划设计第42-76页
    3.1 地貌复杂的场地要素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规划布局范围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高西沟地貌现状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建设用地现状总结第46-47页
    3.2 尊重地貌的场地空间利用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发展空间选择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发展空间利用第48-50页
    3.3 依山就势的地形整治设计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总体格局设计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地形设计第50-54页
    3.4 联系畅通的道路交通设计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道路交通结构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道路竖向设计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车行交通组织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步行交通组织第61-63页
    3.5 因地制宜的场地规划设计第6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借山造景的整体布局设计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灵活多样的功能布局设计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顺应地势的空间形态设计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自由灵活的流线组织设计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步移景异的山地景观设计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7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4.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生土建筑设计第76-106页
    4.1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前期准备第76-77页
    4.2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寻找地域文化的和谐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应对自然环境的对话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延续传统建筑的风格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改善生态环境的营造第78页
    4.3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前期探索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概念生成:方案一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优化拓展:方案二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前期建筑设计方案的总结与推敲第83-84页
    4.4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后期完善第84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完善创新:方案三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尊重地形的功能布局设计第84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因地制宜的空间结构设计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适应地域特征的建筑风格设计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生态节能的地方材料应用第100-101页
    4.5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景观设计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有序景观的营造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动态视景的打造第103-104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04-106页
5.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生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研究第106-122页
    5.1 “土“作为建筑材料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作为材料的土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用于建造的生土第106-110页
    5.2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生土建筑的建造方式第110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土坯—一种历史悠久、应用广泛的建造方式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基与基础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墙体建造第113-116页
    5.3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生土建筑的防护与细部设计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防水防潮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防风沙与组织通风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防寒防热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防震构造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保温构造第119-12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20-122页
6.思考与总结第122-132页
    6.1 设计过程的思考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从建筑形态方面的思考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从建筑空间方面的思考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从建筑材料方面的思考第124页
    6.2 设计研究的总结第124-129页
    6.3 贡献与展望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创新点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主要贡献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展望第130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36页
图表目录第136-142页
附录一 改性试验用料及性能测试记录第142-146页
附录二 改性材料与配比的实验过程记录第146-154页
附录三 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规划设计方案效果图第154-160页
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0-162页
致谢第162页

论文共1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强钢双向压弯箱形截面构件局部和整体相关屈曲研究
下一篇:西安“昆明时光”限价商品房设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