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树种论文--针叶树类论文--松论文--马尾松论文

间伐对马尾松细根生物量、形态和碳氮含量的影响

致谢第3-5页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施肥对细根生物量、形态和碳氮含量的影响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林火对细根生物量、形态和碳氮含量的影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间伐对细根生物量、形态和碳氮含量的影响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其他经营措施对细根生物量、形态和碳氮含量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问题第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5 创新点第18页
    1.6 技术路线第18-19页
第二章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影响的季节动态第19-33页
    2.1 研究地区概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地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研究对象第20页
    2.2 研究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地设置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取样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细根分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细根生物量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数据处理第21页
    2.2 研究结果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间伐、根序、土层和季节对马尾松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间伐对马尾松细根总生物量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间伐对马尾松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间伐对马尾松细根生物量季节分布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总生物量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各级根序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土层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季节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 2.4 结论第32-33页
第三章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形态影响的季节动态第33-55页
    3.1 研究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细根形态指标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数据处理第34页
    3.2 研究结果第34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间伐、根序、土层和季节对马尾松细根形态指标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平均直径的影响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平均根长的影响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平均比根长的影响第44-49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直径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平均根长、比根长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土层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平均根长、比根长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季节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平均根长、比根长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3.4 结论第53-55页
第四章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碳氮含量影响的季节动态第55-71页
    4.1 研究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细根全碳、全氮含量测定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数据处理第55-56页
    4.2 研究结果第56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间伐、根序、土层和季节对马尾松细根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氮含量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碳含量的影响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间伐对马尾松不同根序细根碳/氮比的影响第63-66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氮、碳含量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土层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氮、碳含量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季节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氮、碳含量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碳氮比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70-71页
第五章 间伐对马尾松细根形态、生物量和碳氮含量的调控机理第71-89页
    5.1 研究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数据处理第72页
    5.2 研究结果第72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因子的影响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间伐调控马尾松细根生物量变异的机制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间伐调控马尾松细根形态变异的机制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间伐调控马尾松细根碳氮含量变异的机制第80-82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因子对间伐的响应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形态变异的影响因素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碳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第86-87页
    5.4 结论第87-89页
第六章 总体结论第89-93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影响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碳氮含量的影响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间伐后影响细根生物量、形态和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第91页
    6.2 问题与展望第91-93页
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页
攻读学位期间拟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4页

论文共10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金字塔理论的职业紧张量化研究
下一篇: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控制策略仿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