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图序 | 第9-11页 |
| 表序 | 第11-13页 |
| 目录 | 第13-15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5-31页 |
| 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7-28页 |
| 1.2.1 职业紧张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7页 |
| 1.2.2 职业紧张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27-28页 |
| 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8页 |
| 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| 1.3.2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8页 |
| 1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1页 |
| 第2章 职业紧张的相关分析及其“金字塔”模型构建 | 第31-74页 |
| 2.1 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| 第31-49页 |
| 2.1.1 职业紧张的个体因素 | 第32-40页 |
| 2.1.2 职业紧张的职业因素 | 第40-48页 |
| 2.1.3 职业紧张的社会因素 | 第48-49页 |
| 2.2 职业紧张的产生机理 | 第49-58页 |
| 2.3 职业紧张的危害研究 | 第58-66页 |
| 2.4 职业紧张的“金字塔”模型构建 | 第66-72页 |
| 2.4.1 职业紧张现有模型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2.4.2 职业紧张“金字塔”模型的构建 | 第69-72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第3章 职业紧张调查项目及其样本设计 | 第74-101页 |
| 3.1 职业紧张的调查项目 | 第74-79页 |
| 3.1.1 调查项目的确定及问题转化 | 第74-77页 |
| 3.1.2 答案选项的设置及赋值方法 | 第77-79页 |
| 3.2 职业紧张调查样本的设计 | 第79-100页 |
| 3.2.1 心理测量学对调查的鉴定要求 | 第79-90页 |
| 3.2.2 职业紧张调查样本的初测 | 第90-100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| 第4章 职业紧张的量化分析及其评价 | 第101-127页 |
| 4.1 职业紧张的量化分析 | 第101-107页 |
| 4.2 基于改进 BP 算法的职业紧张评价 | 第107-126页 |
| 4.2.1 BP 神经网络及 BP 算法 | 第108-114页 |
| 4.2.2 改进的 BP 网络的学习规则与计算方法 | 第114-115页 |
| 4.2.3 基于改进 BP 神经网络的职业紧张评价模型设计 | 第115-119页 |
| 4.2.4 基于改进 BP 算法的职业紧张评价 | 第119-126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7页 |
| 第5章 职业紧张的干预措施 | 第127-141页 |
| 5.1 职业紧张的干预措施研究 | 第127-134页 |
| 5.1.1 个体因素的干预措施 | 第127-129页 |
| 5.1.2 职业因素的干预措施 | 第129-134页 |
| 5.1.3 社会因素的干预措施 | 第134页 |
| 5.2 职业紧张干预应用实例 | 第134-140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141-144页 |
| 1 主要研究结果 | 第141-143页 |
| 2 创新点和特色 | 第143页 |
| 3 课题展望 | 第143-1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4-154页 |
| 在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154-155页 |
| 附录 | 第155-168页 |
| 致谢 | 第168-16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