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8-30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| 第8-13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3-24页 |
三、概念的界定 | 第24-2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五、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27-28页 |
六、创新与不足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0-40页 |
一、融合教育理论: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| 第30-33页 |
(一) 融合教育理论的阐释 | 第30-32页 |
(二) 融合教育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| 第32-33页 |
二、教育公平理论: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 | 第33-36页 |
(一) 教育公平理论涵义 | 第33-35页 |
(二) 教育公平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| 第35-36页 |
三、社会支持理论: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撑 | 第36-40页 |
(一) 社会支持理论内涵 | 第37-38页 |
(二) 社会支持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历程 | 第40-80页 |
一、我国的教育支持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 | 第40-54页 |
(一)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 | 第40-46页 |
(二) 教育支持与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| 第46-54页 |
二、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| 第54-80页 |
(一)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 | 第54-77页 |
(二)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与趋势 | 第77-80页 |
第四章 关于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问题的现状调查 | 第80-126页 |
一、调查采用的方法及样本情况 | 第80-84页 |
(一) 调查采用的方法 | 第80-81页 |
(二) 样本基本情况 | 第81-84页 |
二、残障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结构描述 | 第84-93页 |
(一) 残障大学生情绪支持网结构 | 第85-86页 |
(二) 残障大学生矛盾化解支持网结构 | 第86-87页 |
(三) 残障大学生经济支持网结构 | 第87-88页 |
(四) 残障大学生实物支持网结构 | 第88-89页 |
(五) 残障大学生求学就业信息支持网结构 | 第89-90页 |
(六) 残障大学生实践活动信息支持网结构 | 第90-91页 |
(七) 残障大学生外出活动支持网结构 | 第91-92页 |
(八) 残障大学生日常交往支持网结构 | 第92-93页 |
三、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现状描述与分析 | 第93-109页 |
(一) 政府层面的支持 | 第94-97页 |
(二) 学校层面的多样化支持 | 第97-103页 |
(三) 家庭的情感与经济支持 | 第103-104页 |
(四) 非政府组织等支持 | 第104-107页 |
(五) 社区的实际支持 | 第107-109页 |
四、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| 第109-126页 |
(一) 政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| 第109-114页 |
(二) 高校管理的规范性不够,支持系统不健全 | 第114-118页 |
(三) 家庭关心和支持程度明显降低 | 第118-119页 |
(四) 残联系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较弱 | 第119-122页 |
(五) 社区支持与服务并不到位 | 第122-124页 |
(六) 现行支持体系缺乏稳固合作机制 | 第124-126页 |
第五章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构与完善策略 | 第126-160页 |
一、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| 第126-130页 |
(一) 支持体系的建构模式 | 第126-127页 |
(二) 支持体系模式的应用 | 第127-130页 |
二、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策略 | 第130-160页 |
(一) 政府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| 第130-139页 |
(二) 学校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| 第139-148页 |
(三) 家庭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| 第148-151页 |
(四) 非政府组织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| 第151-155页 |
(五) 社区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| 第155-160页 |
附录 | 第160-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78页 |
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| 第178-179页 |
致谢 | 第179-1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