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初等教育论文--教师与学生论文--教师、班主任论文

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建设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导论第9-31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问题的提出第9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二、本研究主要概念的说明第16-18页
    三、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相关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相关研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关于该课题研究的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四、研究的目标、思路与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目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思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五、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本研究的创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改进办法第30-31页
第一章 现实状况: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调查分析第31-48页
    一、小学初任教师的认识:潜在的变革力量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小学初任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力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小学初任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小学初任教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第34-36页
    二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适应状况及特征分析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小学初任教师人际适应状况及特征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小学初任教师入职压力状况及特征分析第45-48页
第二章 问题剖析: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中的问题分析第48-69页
    一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存在的问题第48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“不爽”的人际交往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不畅”的教育教学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“不安”的心理体验第57-58页
    二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8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小学初任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缺乏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外部对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的缺位第62-69页
第三章 中外比较:入职支持是初任教师培养的共同经验第69-94页
    一、国外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的比较第69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美国初任教师的入职支持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英国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日本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第76-79页
    二、我国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的经验第79-9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我国小学初仟教师入职支持的演变与发展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我国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的经验第85-91页
    三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的经验及启示第91-94页
第四章 理论探索: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的构建第94-130页
    一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教育生态理论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职业适应理论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第96-97页
    二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的模型建构第97-102页
    三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的主体结构第102-114页
    四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的内容体系第11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入职支持体系内容的来源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入职支持体系内容的设计原则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入职支持的内容体系第120-127页
    五、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的建设策略第127-130页
第五章 区域实践:基于南通市开发区的行动研究第130-150页
    一、行动主体的基本情况第130-131页
    二、入职支持行动的设计第131-133页
    三、入职支持行动的实施第13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中观层面:南通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的行动举措第133-1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微观层面: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的行动举措第137-144页
    四、入职支持行动的效果第144-1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中观层面的支持效果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微观层面的支持效果第146-150页
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第150-160页
    一、结论第150-156页
    二、思考第156-160页
结语第160-162页
附录第162-180页
参考文献第180-19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92-193页
后记第193-194页

论文共1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
下一篇:重金属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