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失配度及其影响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2-30页 |
2.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| 第22-24页 |
2.1.1 城市空间相关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1.2 居住空间分异 | 第23-24页 |
2.2 空间失配理论 | 第24-27页 |
2.2.1 空间失配理论的提出 | 第24-25页 |
2.2.2 空间失配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| 第25-26页 |
2.2.3 保障性住房失配 | 第26-27页 |
2.3 GIS空间分析技术 | 第27-30页 |
3 西安市保障房发展概况 | 第30-38页 |
3.1 西安市保障房发展历程 | 第30-32页 |
3.1.1 “安居工程”的起步 | 第30页 |
3.1.2 住房改革深化阶段 | 第30-31页 |
3.1.3 保障性住房全面实施阶段 | 第31-32页 |
3.2 西安市保障房总体状况 | 第32-38页 |
3.2.1 西安市保障房时间分异特征 | 第32-34页 |
3.2.2 西安市保障房空间布局现状 | 第34-36页 |
3.2.3 西安市保障房布局引发的问题及讨论 | 第36-38页 |
4 西安市保障房失配度研究 | 第38-50页 |
4.1 保障性住房与公共服务配置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1.1 保障性住房与交通配套 | 第38-39页 |
4.1.2 保障性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 | 第39-41页 |
4.1.3 保障性住房与生态资源 | 第41-42页 |
4.2 保障房失配度内涵界定及指标体系 | 第42-43页 |
4.2.1 保障房失配度内涵界定 | 第42页 |
4.2.2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4.3 保障房失配度评价 | 第43-44页 |
4.4 西安市保障房失配度的时空分异特征 | 第44-50页 |
4.4.1 时间分异特征 | 第45-47页 |
4.4.2 空间分异特征 | 第47-50页 |
5 西安市保障房失配度影响机理研究 | 第50-62页 |
5.1 理论基础与基本模型 | 第50-51页 |
5.1.1 理论基础 | 第50页 |
5.1.2 多元回归模型 | 第50-51页 |
5.2 影响因素筛选 | 第51-55页 |
5.2.1 政策调控 | 第52-53页 |
5.2.2 市场演变 | 第53-54页 |
5.2.3 个体选择 | 第54-55页 |
5.3 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3.1 模型的检验 | 第55-57页 |
5.3.2 模型的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4 影响机理研究 | 第58-6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6页 |
6.1 结论与讨论 | 第62-63页 |
6.1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1.2 讨论 | 第63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