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页 |
一、“扒窃”行为入刑的概览 | 第10-13页 |
(一) 扒窃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0-12页 |
(二) “扒窃”行为入刑的立法历程 | 第12-13页 |
二、对“扒窃”行为入刑的争议与质疑 | 第13-14页 |
(一) “公共场所”如何认定引发争议 | 第13页 |
(二) 对“随身携带”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 | 第13页 |
(三) 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存在争议 | 第13-14页 |
(四) “扒窃”既遂与未遂的争议 | 第14页 |
(五) “扒窃”一律入刑,与刑法总则中的“但书”有冲突 | 第14页 |
三、扒窃行为入刑的正当性 | 第14-16页 |
(一) 严重的法益侵犯性 | 第14-15页 |
(二) 较深的主观恶性 | 第15页 |
(三) 实践打击的困难性 | 第15-16页 |
四、“扒窃”的构成要件界定 | 第16-20页 |
(一) 关于“公共场所”的认定 | 第16-17页 |
(二) 对“随身携带财物”的理解 | 第17-18页 |
(三) “扒窃”的其他情况说明 | 第18-20页 |
1、“携带凶器”并不是“扒窃”的必要条件 | 第18-19页 |
2、扒窃不要求具有技术性、常习性 | 第19页 |
3、扒窃不要求具有秘密性 | 第19-20页 |
4、扒窃行为无需数额的限制 | 第20页 |
五、“扒窃”一律入刑可能引发的问题 | 第20-23页 |
(一)“扒窃”一律入刑容易引发刑法体系失衡 | 第21页 |
(二) “扒窃”未得逞但却依然入刑将会引发立法冲突 | 第21-22页 |
(三) “扒”“盗”量刑怪圈凸显立法“不公” | 第22页 |
(四) “扒窃”一律入刑将浪费大量的有限司法资源 | 第22-23页 |
六、对“扒窃”入刑的思考及如何化解司法实践问题的建议 | 第23-27页 |
(一) 对“扒窃”一律入刑的反思 | 第23-24页 |
(二) 制衡“扒窃”一律入刑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| 第24-25页 |
1、对“扒窃‘做限制性解释来指导司法实践 | 第24-25页 |
2、适用“但(?)”来制约“扒窃”一律入刑 | 第25页 |
(三) 建议立法机关完善相关立法,进一步规定“扒窃”入刑的标准 | 第25-27页 |
1、出台立法解释明确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| 第25页 |
2、出台司法解释限定“扒窃”的内涵外沿以及确立“扒窃”的入刑标准 | 第25-27页 |
结语 | 第27-28页 |
注释与参考文献 | 第28-30页 |
致谢 | 第30-3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