扒窃罪的认定和处罚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10页 |
一 扒窃罪的涵义及特征 | 第10-16页 |
(一) 扒窃行为的界定 | 第10-13页 |
1、“扒窃”一词的来源 | 第10-11页 |
2、实践中关于扒窃界定问题的争议和困惑 | 第11页 |
3、扒窃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(二) 扒窃罪的构成要素和客观方面特征 | 第13-16页 |
1、公共场所 | 第13-14页 |
2、随身携带 | 第14-15页 |
3、地点特征 | 第15页 |
4、对象特征 | 第15页 |
5、行为特征 | 第15-16页 |
二 扒窃罪的认定 | 第16-21页 |
(一) 客观方面的要件要素 | 第16-18页 |
1、扒窃地点——公共场所 | 第16-17页 |
2、扒窃对象——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 | 第17页 |
3、危害行为——窃取行为不受“秘密窃取”的限制 | 第17-18页 |
(二) 关于扒窃罪的主观方面 | 第18页 |
(三) 关于扒窃罪客体之追问 | 第18-19页 |
(四) 扒窃罪主体问题之我见 | 第19-20页 |
(五) 关于“扒窃是否应一律入刑”的争论 | 第20-21页 |
三 扒窃罪定罪相关问题评析 | 第21-28页 |
(一) 扒窃罪构成要件辨析 | 第21-23页 |
1、扒窃罪的客观要件 | 第21-22页 |
2、扒窃罪的主观要件 | 第22-23页 |
(二) 扒窃罪既遂与未遂界分 | 第23-26页 |
1、普通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 | 第23-24页 |
2、犯罪既遂类型 | 第24页 |
3、扒窃罪既遂与未遂的争议 | 第24-25页 |
4、扒窃罪既遂未遂标准之我见 | 第25-26页 |
(三) 扒窃与抢劫、抢夺、侵占和多次盗窃的区别 | 第26-28页 |
1、扒窃与抢劫的区别 | 第26-27页 |
2、扒窃与抢夺的界分 | 第27页 |
3、扒窃与侵占之分野 | 第27-28页 |
4、扒窃与多次盗窃辨析 | 第28页 |
四 扒窃罪的处罚 | 第28-34页 |
(一) 关于扒窃罪量刑的争议 | 第28-29页 |
(二) 量刑原则 | 第29-31页 |
1、若干外国关于量刑制度之借鉴 | 第29页 |
2、中国刑法的量刑原则 | 第29页 |
3、适用于扒窃罪的量刑理念和原则 | 第29-31页 |
(二) 量刑情节 | 第31-34页 |
1、法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| 第31-32页 |
2、酌定量刑情节之考量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致谢 | 第36-3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