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贸易经济论文--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--商品流通论文--电子贸易、网上贸易论文

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与监管策略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创新之处第18-20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0-25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第20页
    2.2 P2P网络借贷风险及传导的相关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金融脆弱性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社会交换理论第21页
    2.3 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的相关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市场失灵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公共利益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激励监管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2.4 相关理论对本文的启示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P2P网络借贷风险及传导的相关理论对本文的启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的相关理论对本文的启示第23-25页
第三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现状概述第25-37页
    3.1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及趋势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趋势第29-30页
    3.2 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纯信息中介模式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金融中介模式第31页
    3.3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分类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信用风险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声誉舆情风险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政策风险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操作风险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资金风险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数据信息泄露风险第33页
    3.4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现状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主要监管措施及取得的成效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监管存在的问题第35-37页
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分析第37-44页
    4.1 P2P网络借贷风险源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内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外源第39-40页
    4.2 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载体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信息载体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心理预期载体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业务载体第41页
    4.3 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对象第41页
    4.4 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制及路径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路径第43-44页
第五章 P2P网络借贷的博弈实证分析第44-53页
    5.1 P2P网贷机构与融资人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型的建立求解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模型的结果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5.2 P2P网贷监管机构与P2P网贷机构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.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. 模型的建立求解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模型的结果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5.3 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模型的建立求解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模型的结果分析第52页
    5.4 博弈模型的启示第52-53页
第六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对策及其监管策略第53-56页
    6.1 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对策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引导平台化解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引导平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阀值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引导平台加强与可靠第三方担保机构合作,切断风险传导路径第53-54页
    6.2 P2P网络借贷监管策略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完善P2P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提高P2P网络借贷机构违规成本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推动P2P行业生态环境建设,提高合规经营收益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合理控制监管成本,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完善行业自律制度,积极监测市场动态,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厘清各方监管分工,奠定监管合作基础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QFII演变对证券市场影响的风险测度研究
下一篇:广西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的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