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概述 | 第9-10页 |
1.2 系统辨识的必要性及发展过程 | 第10-13页 |
1.2.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建模的重要性 | 第10-11页 |
1.2.2 数学建模的方法 | 第11页 |
1.2.3 系统辨识的必要性 | 第11-13页 |
1.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电液比例泵控马达系统 | 第15-22页 |
2.1 电液比例泵控马达系统试验平台简述 | 第15页 |
2.2 泵控马达系统原理及组成 | 第15-21页 |
2.2.1 泵控马达系统原理 | 第15-17页 |
2.2.2 泵控马达系统中主要元件及作用 | 第17-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泵控马达系统的模型研究 | 第22-38页 |
3.1 泵控马达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2-35页 |
3.1.1 电液比例变量泵变量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2-31页 |
3.1.2 变量泵控马达环节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4页 |
3.1.3 速度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3.1.4 比例放大器模型的建立 | 第35页 |
3.2 系统模型方框图 | 第35-36页 |
3.3 泵控马达系统理论建模的缺陷 | 第36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泵控马达系统辨识实验 | 第38-49页 |
4.1 系统辨识概述 | 第38-40页 |
4.2 泵控马达系统辨识实验研究 | 第40-48页 |
4.2.1 泵控马达系统辨识实验总体方案 | 第40-41页 |
4.2.2 泵控马达系统辨识实验的设计 | 第41-43页 |
4.2.3 主要实验过程 | 第43-44页 |
4.2.4 实验所得数据的预处理 | 第44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泵控马达系统的参数模型辨识 | 第49-72页 |
5.1 泵控马达系统参数模型的选择 | 第49-56页 |
5.1.1 离散时间系统的参数模型 | 第49-50页 |
5.1.2 系统参数模型的选择 | 第50-52页 |
5.1.3 系统参数模型阶的确定 | 第52-56页 |
5.2 辨识准则函数的选择 | 第56-57页 |
5.3 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泵控马达系统 ARX 模型辨识 | 第57-65页 |
5.3.1 最小二乘法辨识原理 | 第57-59页 |
5.3.2 辨识研究 | 第59-65页 |
5.4 基于增广最小二乘法的泵控马达系统 ARMAX 模型的辨识 | 第65-70页 |
5.4.1 增广最小二乘法 | 第65-66页 |
5.4.2 辨识研究 | 第66-69页 |
5.4.3 ARMAX 与 ARX 辨识模型的比较及系统模型的检验 | 第69-7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泵控马达速度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仿真研究 | 第72-84页 |
6.1 泵控马达速度系统 PID 控制原理及方法 | 第72-75页 |
6.1.1 PID 控制原理 | 第72-73页 |
6.1.2 位置式 PID 控制算法 | 第73-74页 |
6.1.3 数字 PID 控制算法的改进 | 第74-75页 |
6.2 泵控马达速度控制系统 PID 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| 第75-83页 |
6.2.1 PID 控制器的设计 | 第75-77页 |
6.2.2 泵控马达速度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| 第77-83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结论 | 第84-85页 |
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