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羊岭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隧道设计理论 | 第9-10页 |
1.2.2 土质隧道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3 隧道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4 隧道动态化设计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隧道总体设计 | 第15-44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5页 |
2.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5-18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15-16页 |
2.2.2 气象水文 | 第16-17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17-18页 |
2.3 隧道地质勘察 | 第18-19页 |
2.3.1 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| 第18页 |
2.3.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8-19页 |
2.3.3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9页 |
2.4 隧道围岩分级 | 第19-23页 |
2.4.1 我国公路与铁路隧道的围岩分级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4.2 公路与铁路隧道的围岩分级 | 第20-22页 |
2.4.3 石羊岭隧道围岩分级 | 第22-23页 |
2.5 隧道线形设计 | 第23-25页 |
2.5.1 平面线形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5.2 纵面线形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5.3 洞内外线形衔接 | 第25页 |
2.6 隧道建筑限界与净空断面设计 | 第25-28页 |
2.6.1 隧道建筑限界设计 | 第25-27页 |
2.6.2 隧道净空断面设计 | 第27-28页 |
2.7 隧道洞门设计 | 第28-34页 |
2.7.1 洞门设计 | 第28-32页 |
2.7.2 洞门方案比选 | 第32-34页 |
2.8 隧道防排水设计 | 第34-44页 |
第三章 隧道衬砌设计 | 第44-56页 |
3.1 深浅埋分界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3.1.1 根据规范计算分界深度 | 第44页 |
3.1.2 深浅埋分界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3.2 衬砌支护参数的确定 | 第45-52页 |
3.3 初期支护数值计算 | 第52-56页 |
3.3.1 计算工况及计算简图 | 第53页 |
3.3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3.3 结论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隧道施工方法 | 第56-69页 |
4.1 山岭隧道施工方法 | 第56-58页 |
4.1.1 传统矿山法 | 第56-57页 |
4.1.2 新奥法 | 第57-58页 |
4.2 开挖方法 | 第58-60页 |
4.3 隧道施工方法 | 第60-65页 |
4.3.1 洞口施工 | 第60-62页 |
4.3.2 明洞施工 | 第62-63页 |
4.3.3 洞身施工 | 第63-65页 |
4.4 超前支护 | 第65-69页 |
第五章 隧道施工中的动态化设计 | 第69-92页 |
5.1 动态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| 第69-70页 |
5.1.1 动态化设计的必要性 | 第69页 |
5.1.2 动态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| 第69页 |
5.1.3 动态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| 第69-70页 |
5.1.4 动态化设计的流程 | 第70页 |
5.2 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| 第70-72页 |
5.3 隧道施工中的超前地质预报 | 第72-80页 |
5.3.1 物探勘察 | 第72-76页 |
5.3.2 地质雷达法超前预报 | 第76-80页 |
5.4 隧道设计施工方法的调整 | 第80-85页 |
5.5 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 | 第85-92页 |
5.5.1 监控量测项目 | 第85-86页 |
5.5.2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 | 第86-88页 |
5.5.3 隧道周边收敛的量测 | 第88-89页 |
5.5.4 隧道拱顶下沉的量测 | 第89-90页 |
5.5.5 回归分析与二衬支护时间的确定 | 第90-9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92-93页 |
6.1 结论 | 第92页 |
6.2 建议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