厂拌热再生方案及施工工艺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7页 |
第二章 厂拌热再生方案研究 | 第17-35页 |
2.1 国内外厂拌热再生使用情况 | 第17-23页 |
2.1.1 国外高比例 RAP 设计研究调查 | 第17-20页 |
2.1.2 国内厂拌热再生方案及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2 厂拌热再生设备性能调查研究 | 第23-27页 |
2.2.1 厂拌热再生设备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2.2 石安高速改扩建项目现行再生方案评价 | 第25-27页 |
2.3 厂拌热再生方案设计 | 第27-32页 |
2.3.1 再生影响因素 | 第27-28页 |
2.3.2 再生方案设计 | 第28-30页 |
2.3.3 石安高速改扩建试验路方案设计 | 第30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旧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评价 | 第35-43页 |
3.1 旧料的回收评价 | 第35-40页 |
3.1.1 旧沥青的回收 | 第35-36页 |
3.1.2 旧沥青性能 | 第36-38页 |
3.1.3 旧料集料性能 | 第38-40页 |
3.2 本章小结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研究 | 第43-69页 |
4.1 厂拌热再生原材料性质 | 第43-45页 |
4.1.1 旧沥青混合料 | 第43页 |
4.1.2 新集料 | 第43-44页 |
4.1.3 沥青及填料 | 第44-45页 |
4.2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| 第45-48页 |
4.2.1 旧料掺配率确定 | 第46-47页 |
4.2.2 原沥青老化程度确定 | 第47页 |
4.2.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3 不同 RAP 掺量再生混合料配合比分析 | 第48-65页 |
4.3.1 低 RAP 掺量混合料配合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.2 低 RAP 掺量混合料配合比验证 | 第50-51页 |
4.3.3 高比例 RAP 掺量混合料配比分析 | 第51-63页 |
4.3.4 再生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| 第63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9页 |
第五章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| 第69-85页 |
5.1 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 | 第69-71页 |
5.1.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| 第69页 |
5.1.2 高比例再生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2 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研究 | 第71-73页 |
5.2.1 水损害对沥青路面影响 | 第71页 |
5.2.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3 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 | 第73-74页 |
5.3.1 试验方法 | 第73-74页 |
5.3.2 低温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| 第74页 |
5.4 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 | 第74-76页 |
5.4.1 试验方法评价 | 第74-76页 |
5.5 灰熵关联法分析再生混合料影响因素 | 第76-81页 |
5.5.1 灰关联熵分析方法计算模型 | 第76-78页 |
5.5.2 高比例再生混合料影响因素灰熵关联分析 | 第78-81页 |
5.6 高比例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方案 | 第81-83页 |
5.6.1 现有指标调查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6.2 高比例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方案设计 | 第82-83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六章 高比例 RAP 再生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 | 第85-91页 |
6.1 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与预处理 | 第85-87页 |
6.1.1 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 | 第85-86页 |
6.1.2 旧沥青混合料的预处理和堆放 | 第86-87页 |
6.2 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过程 | 第87-88页 |
6.2.1 再生剂的添加及温拌剂的作用 | 第87-88页 |
6.2.2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| 第88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8-9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5页 |
7.1 结论 | 第91-93页 |
7.2 展望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