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(一) 国外研究历史 | 第7页 |
(二) 我国研究历史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(一) 相关概念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问题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 | 第11-18页 |
一、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 | 第11-12页 |
二、思想品德课中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| 第12-15页 |
(一) 隐蔽性 | 第12-13页 |
(二) 长效性 | 第13页 |
(三) 渗透性 | 第13-14页 |
(四) 感染性 | 第14页 |
(五) 思想性 | 第14-15页 |
(六) 实践性 | 第15页 |
三、隐性课程资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 | 第15-18页 |
(一) 社会影响价值 | 第15-16页 |
(二) 价值导向价值 | 第16-17页 |
(三) 情感陶冶价值 | 第17页 |
(四) 行为规范价值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隐性课程资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呈现方式 | 第18-26页 |
一、课本教材中的隐性信息 | 第18-21页 |
(一) 课程资源隐于教材编排结构中 | 第19页 |
(二) 课程资源隐于教材活动探究中 | 第19-20页 |
(三) 课程资源隐于教材不同文体中 | 第20页 |
(四) 课程资源隐于非连续文本之中 | 第20-21页 |
二、教学活动中的隐性素材 | 第21-23页 |
(一) 教学方式 | 第21-22页 |
(二) 人际关系 | 第22-23页 |
三、班级建设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| 第23-25页 |
(一) 班级文化 | 第23-24页 |
(二) 班风学风 | 第24页 |
(三) 班级制度 | 第24-25页 |
四、实践活动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思想品德课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1页 |
一、存在问题 | 第26-29页 |
(一) 课本教材中潜在的隐性信息利用不足 | 第26-27页 |
(二) 教学活动中蕴含的隐性素材开发不够 | 第27-28页 |
(三) 班级建设中内含的隐性资源挖掘不够 | 第28-29页 |
二、原因分析 | 第29-31页 |
(一) 隐性课程理论研究滞后 | 第29-30页 |
(二) 隐性课程保障机制缺失 | 第30页 |
(三)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思想品德课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探析 | 第31-39页 |
一、深度解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隐性信息 | 第31-34页 |
(一) 探寻隐性线索,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| 第31-32页 |
(二) 提炼隐性观点,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| 第32页 |
(三) 概括隐性结论,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| 第32-33页 |
(四) 揭示隐性思路,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| 第33-34页 |
二、积极开发利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素材 | 第34-36页 |
(一) 精心选用教学素材,搭建合理的暗示平台 | 第34页 |
(二)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,营造融洽的暗示氛围 | 第34-35页 |
(三) 运用教学评价机制,构建积极的暗示环境 | 第35-36页 |
三、合理优化班级建设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| 第36-37页 |
(一) 创造优美的物质环境,净化学生心灵 | 第36页 |
(二) 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,陶冶学生情操 | 第36-37页 |
(三) 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,约束学生行为 | 第37页 |
四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| 第37-39页 |
(一) 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,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| 第37-38页 |
(二) 组织有益的实践学习,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