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汉宋之间文学中的李陵形象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二、 研究现状与方法 | 第12-16页 |
第一章 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中的李陵形象 | 第16-30页 |
第一节 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中的李陵 | 第16-23页 |
一、 李陵生平 | 第16-18页 |
二、 李陵为人 | 第18-21页 |
三、 李陵败降前后心境的转变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迁、固撰述心理分析 | 第23-30页 |
一、 同情李陵,慨叹李氏悲剧遭际 | 第24-26页 |
二、 不满权贵,寄寓个体命运感伤 | 第26-30页 |
第二章 汉末至隋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| 第30-46页 |
第一节 乱世伤离别,歧路感知音 | 第30-35页 |
一、 酬友赠别之意 | 第31-34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孤身托异域,名德难两全 | 第35-41页 |
一、 羁臣自述之辞 | 第35-39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李陵形象的接受特征 | 第41-46页 |
一、 整体显沉寂,梁代受关注 | 第42-43页 |
二、 形象文人化,政治意味少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唐代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| 第46-78页 |
第一节 李陵在唐代政治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| 第46-50页 |
一、 李唐王室攀附陇西李氏 | 第47-48页 |
二、 异族政权追祖李陵 | 第48-50页 |
第二节 初盛唐:名将没胡沙,欲归难再归 | 第50-56页 |
一、 源流汉隋,盛世新风 | 第50-54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54-56页 |
第三节 中唐:投降负忠孝,没蕃惆怅多 | 第56-65页 |
一、 大历已降,态度两分化 | 第57-61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61-65页 |
第四节 晚唐:英雄战无归,汉廷负李陵 | 第65-74页 |
一、 缘时而发,悲愤苍茫 | 第66-70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70-74页 |
第五节 李陵形象的接受特征 | 第74-78页 |
一、 文体多样化,观点复杂化 | 第74-75页 |
二、 汉代情结浓,政治色彩强 | 第75-78页 |
第四章 宋代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| 第78-99页 |
第一节 散文中的李陵形象 | 第78-86页 |
一、 为将有奇才,未死违忠孝 | 第78-84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84-86页 |
第二节 诗词中的李陵形象 | 第86-93页 |
一、 投降声名败,高台望乡悲 | 第87-90页 |
二、 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| 第90-93页 |
第三节 李陵形象的接受特征 | 第93-99页 |
一、 散文比重大,南宋作品多 | 第93-95页 |
二、 与诸将并举,品将论兵法 | 第95-96页 |
三、 观点趋理性,宏赡富创见 | 第96-99页 |
结语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