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南宋四名臣及其词的主要题材与艺术特点 | 第13-48页 |
第一节 南宋四名臣共同点概述 | 第13-23页 |
一、 主张抗金 | 第13-16页 |
二、 坎坷人生 | 第16-18页 |
三、 儒学人格 | 第18-23页 |
第二节 南宋四名臣词的主要题材 | 第23-40页 |
一、 感时伤世 | 第23-26页 |
二、 体物咏怀 | 第26-31页 |
三、 节序时令 | 第31-36页 |
四、 唱和酬答 | 第36-40页 |
第三节 南宋四名臣词的艺术特点 | 第40-48页 |
一、 延续词作“诗化”之法 | 第40-45页 |
二、 哀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| 第45-48页 |
第二章 南宋四名臣及其词作的独特性 | 第48-68页 |
第一节 李光晚年的禅道心境及其词作的禅道意蕴 | 第48-52页 |
一、 李光晚年的禅道心境 | 第48-50页 |
二、 李光词作的禅道意蕴 | 第50-52页 |
第二节 李纲的史学眼光及其咏古词与联章词 | 第52-59页 |
一、 李纲的史学眼光 | 第52-54页 |
二、 李纲的咏古词与联章词 | 第54-59页 |
第三节 赵鼎的铁骨柔情及其词作的婉媚风格与乡关之思 | 第59-64页 |
一、 赵鼎的铁骨柔情 | 第59-60页 |
二、 赵鼎词作的婉媚风格与乡关之思 | 第60-64页 |
第四节 胡铨对苏轼的推崇及其旷达词风 | 第64-68页 |
一、 胡铨对苏轼的推崇 | 第64-65页 |
二、 胡铨的旷达词风 | 第65-68页 |
第三章 南宋四名臣词的价值论析 | 第68-78页 |
第一节 承继与推进 | 第68-73页 |
一、 承继苏词“诗化”之法 | 第68-69页 |
二、 推进豪放词的发展 | 第69-72页 |
三、 词的意境稍逊 | 第72-73页 |
第二节 独立与超越 | 第73-78页 |
一、 与大晟词人比较 | 第73-74页 |
二、 与俳谐词人比较 | 第74-76页 |
三、 词的品格较高 | 第76-78页 |
结语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附录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