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2.1 煤炭资源纵向流动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煤炭资源横向流动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| 第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1.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1.5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页 |
1.5.2 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第2章 我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基本格局变化 | 第24-33页 |
2.1 煤炭资源流动位序-规模变化 | 第24-29页 |
2.1.1 煤炭资源输出量位序—规模变化 | 第24-26页 |
2.1.2 煤炭资源输入量位序—规模变化 | 第26-29页 |
2.2 煤炭资源流动职能变化 | 第29-31页 |
2.2.1 各地区煤炭资源流动职能的判定 | 第29-30页 |
2.2.2 各地区煤炭资源流动职能的空间结构变化 | 第30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我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| 第33-46页 |
3.1 煤炭资源流动的差异性 | 第33-34页 |
3.1.1 煤炭资源输出的差异性 | 第33-34页 |
3.1.2 煤炭资源输入的差异性 | 第34页 |
3.2 煤炭资源流动的集聚性 | 第34-40页 |
3.2.1 研究方法及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2.2 煤炭资源输出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2.3 煤炭资源输入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3 煤炭资源流动的空间均衡性 | 第40-45页 |
3.3.1 煤炭资源流动重心分析模型 | 第40页 |
3.3.2 我国省际煤炭资源输出重心区位和移动轨迹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3.3 我国省际煤炭资源输入重心区位和移动轨迹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我国煤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原因分析 | 第46-51页 |
4.1 区域间煤炭资源供需不平衡 | 第46-47页 |
4.2 运输通道的建设 | 第47-48页 |
4.3 煤炭地区差价 | 第48-49页 |
4.4 区域经济结构差异 | 第4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我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空间格局的优化对策 | 第51-56页 |
5.1 优化我国能源发展结构 | 第51-52页 |
5.2 改善煤炭资源供需格局 | 第52页 |
5.2.1 促进煤炭生产重心西迁 | 第52页 |
5.2.2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| 第52页 |
5.3 完善煤炭资源运输体系 | 第52-53页 |
5.3.1 提高就地转化率,减小运输压力 | 第52-53页 |
5.3.2 统筹综合运输,构建现代煤炭物流 | 第53页 |
5.4 健全煤炭资源政策,强化政府职能 | 第53-54页 |
5.4.1 完善煤炭资源相关法律政策 | 第53-54页 |
5.4.2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| 第54页 |
5.4.3 改变观念,向绿色转型 | 第5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6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6-58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6-57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