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3.1 有关应对方式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1.1 关于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3.1.2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| 第11-12页 |
1.3.1.3 关于应对方式的分类 | 第12-13页 |
1.3.2 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.2.1 适应 | 第13页 |
1.3.2.2 学校适应的界定 | 第13页 |
1.3.2.3 学校适应的指标 | 第13-14页 |
1.3.2.4 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4 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5 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| 第18-19页 |
2.1 问题提出 | 第18页 |
2.2 研究假设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3.1 被试 | 第19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19-20页 |
3.3 施测程序 | 第20页 |
3.4 数据的处理 | 第20-21页 |
第4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32页 |
4.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状况 | 第21-25页 |
4.1.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及特点 | 第21页 |
4.1.2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| 第21-22页 |
4.1.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| 第22-23页 |
4.1.4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学校类型差异 | 第23页 |
4.1.5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生源差异 | 第23-24页 |
4.1.6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班级类型差异 | 第24页 |
4.1.7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住宿与否差异 | 第24-25页 |
4.2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状况 | 第25-29页 |
4.2.1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及特点 | 第25页 |
4.2.2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 | 第25-26页 |
4.2.3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年级差异 | 第26-27页 |
4.2.4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学校类型差异 | 第27页 |
4.2.5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生源差异 | 第27-28页 |
4.2.6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班级类型差异 | 第28页 |
4.2.7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住宿与走读差异 | 第28-29页 |
4.3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| 第29页 |
4.4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| 第29-32页 |
4.4.1 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受欺负的回归 | 第29-30页 |
4.4.2 应对方式各因子对抑郁的回归 | 第30页 |
4.4.3 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孤独的回归 | 第30-31页 |
4.4.4 应对方式各因子对焦虑的回归 | 第31页 |
4.4.5 应对方式各因子对自尊的回归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32-42页 |
5.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| 第32-36页 |
5.1.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及特点分析 | 第32页 |
5.1.2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| 第32-33页 |
5.1.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| 第33-34页 |
5.1.4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学校类型差异 | 第34页 |
5.1.5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生源差异 | 第34-35页 |
5.1.6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班级类型差异 | 第35页 |
5.1.7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住宿与否差异 | 第35-36页 |
5.2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差异分析 | 第36-39页 |
5.2.1 高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特点分析 | 第36页 |
5.2.2 性别因素特点 | 第36-37页 |
5.2.3 年级因素特点 | 第37页 |
5.2.4 学校类型因素特点 | 第37-38页 |
5.2.5 生源地因素特点 | 第38页 |
5.2.6 班级类型因素特点 | 第38-39页 |
5.2.7 住校与走读因素特点 | 第39页 |
5.3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4 教育启示 | 第40-42页 |
结论与不足 | 第42-44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42-43页 |
6.2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