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件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7页 |
1.0 课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 微生物燃料电池(MFC)的发展和应用 | 第14-25页 |
1.1.1 MFC 的基本原理 | 第14-15页 |
1.1.2 MFC 的发展历史 | 第15-16页 |
1.1.3 MFC 的设计 | 第16-21页 |
1.1.4 影响 MFC 性能的因素 | 第21-24页 |
1.1.5 MFC 应用于污水处理 | 第24-25页 |
1.2 TiO_2应用于污水处理 | 第25-31页 |
1.2.1 TiO_2的结构与特性 | 第25-27页 |
1.2.2 TiO_2有机物降解机理 | 第27-30页 |
1.2.3 TiO_2的改性 | 第30-31页 |
1.3 Cu_2O 应用于污水处理 | 第31-35页 |
1.3.1 Cu_2O 的结构与特性 | 第31-32页 |
1.3.2 Cu_2O 的改性 | 第32-33页 |
1.3.3 Cu_2O 应用于污染物降解 | 第33-35页 |
1.4 问题的提出 | 第35-36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36-37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7-46页 |
2.1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37-39页 |
2.1.1 实验仪器 | 第37页 |
2.1.2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37-39页 |
2.2 TiO_2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2.2.1 短管 TiO_2纳米管阵列(STNA)的制备 | 第39页 |
2.2.2 中管 TiO_2纳米管阵列(MTNA)的制备 | 第39页 |
2.2.3 长管 TiO_2纳米管阵列(LTNA)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2.3 Cu_2O 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 | 第40页 |
2.4 主要表征和分析仪器 | 第40-41页 |
2.4.1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40页 |
2.4.2 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 | 第40-41页 |
2.4.3 总有机碳分析仪(TOC-V CPH) | 第41页 |
2.5 偶氮染料浓度的测定 | 第41-43页 |
2.5.1 甲基橙浓度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2.5.2 亚甲基蓝浓度的测定 | 第42页 |
2.5.3 刚果红浓度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2.6 光电性能的测试和表征 | 第43-46页 |
2.6.1 光电性能的测试方法 | 第43-44页 |
2.6.2 光电性能的表征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电极材料的制备 | 第46-50页 |
3.1 TiO_2纳米管阵列(TNA)薄膜的制备 | 第46-48页 |
3.2 Cu_2O 纳米线薄膜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TiO_2/Ti-Cu_2O/Cu 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(PFC)的设计和性能研究 | 第50-64页 |
4.1 引言 | 第50页 |
4.2 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(PFC)的设计 | 第50-52页 |
4.3 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(PFC)的性能 | 第52-63页 |
4.3.1 TNA 管长对 PFC 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3.2 电解质对 PFC 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3.3 pH 对 PFC 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3.4 底物对 PFC 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4.3.5 光强对 PFC 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PFC 的有机物降解性能 | 第64-72页 |
5.1 偶氮染料脱色效果 | 第64-67页 |
5.2 偶氮染料降解的动力学特性 | 第67-68页 |
5.3 偶氮染料的 TOC 去除率 | 第68-69页 |
5.4 降解染料时 PFC 体系的稳定性 | 第69-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5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73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