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工作、社会管理、社会规划论文

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--Peer Group Function Perspective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页
第一章 引言第9-15页
    一、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二、 文献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15-19页
    一、 概念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青少年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网络成瘾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朋辈群体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个案工作第15-16页
    二、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思路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三、 理论基础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认知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会系统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初级群体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第18-19页
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概述第19-31页
    一、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般表现第19-20页
    二、 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成因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互联网因素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个人因素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家庭因素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学校教育因素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社会因素第27-28页
    三、 基于青少年网瘾成因中重视朋辈群体功能必要性说明第28-31页
第四章 青少年网瘾的社会工作介入:基于朋辈群体功能视角第31-42页
    一、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第31-32页
    二、 研究对象背景资料第32页
    三、 研究对象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四、 主要问题第33-34页
    五、 服务模式第34页
    六、 服务过程第34-40页
    七、 成效评估第40页
    八、 个案反思第40-41页
    九、 自我评估第41-42页
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第42-44页
    一、 基本结论第42-43页
    二、 本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6页
后记第46-48页
附录 1:美国学者金伯利·杨教授设计的网络成瘾测评方法第48-49页
附录 2:陶宏开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第49-50页
附录 3: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国培计划”远程教师培训现状及质量改进策略的研究--以2012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初中—综合实践活动远程培训为例
下一篇: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、社会支持的关系